北仑中文网

北仑中文网>记忆 时间 > 第11章 钟表匠的遗产(第1页)

第11章 钟表匠的遗产(第1页)

深秋的江城带着凉意,梧桐叶落在“拾光事务所”的窗沿上,沙沙声混着老式挂钟的“滴答”声,格外安宁。

我正整理着老厂长实验笔记的复印件,陈默突然指着手机屏幕喊我:“林砚,你看这个——老钟楼要翻新了,施工队昨天发现了一个隐藏的阁楼。”

屏幕上是江城本地新闻,配图里的老钟楼裹着防尘网,脚手架上的工人正小心翼翼地撬开阁楼的木板。

我心里一动——老钟楼曾是“褶皱发生器”的核心转移地,老厂长当年在这里留下过什么吗?“我们去看看吧,说不定和时间锚点有关。”

半小时后,我们站在老钟楼脚下。

负责施工的王队长听说我们是“拾光事务所”的,立刻热情地领着我们上楼:“你们来得正好,阁楼里有个积灰的木柜,锁得严严实实,我们不敢随便动。”

阁楼不大,阳光透过破损的天窗洒进来,照出空气中浮动的尘埃。

角落的木柜是深棕色,表面刻着熟悉的“圆圈套三角形”符号,和“时空备份盒”上的图案一模一样。

陈默试着掰了掰柜门,纹丝不动,柜门上的铜锁己经锈迹斑斑,却透着一股精致的工艺感。

“这锁像是手工做的。”我蹲下身,指尖拂过锁上的花纹——不是普通的纹路,而是一串细小的符号,和老厂长笔记里“时间校准公式”的符号完全一致。

我突然想起笔记里的一句话:“钟表匠的锁,需用时间的密码打开。”

“时间的密码……”陈默喃喃自语,突然看向阁楼墙上的旧挂钟,“老厂长当年是不是用钟楼的时间做过密码?你看这挂钟,指针停在3点15分,和笔记里记载的‘第一次时间校准成功’的时间一样!”

我立刻掏出手机,对照笔记里的时间记录,将铜锁上的符号按“3点15分”对应的公式排列——先转三圈对准“圆圈”符号,再转一圈十五分对准“三角形”,最后轻轻一拧,“咔嗒”一声,铜锁开了。

木柜里铺着暗红色的绒布,上面放着一个巴掌大的铜制钟表,表盘没有数字,只有一圈符号,指针是银色的,泛着淡淡的光晕。

旁边还有一本泛黄的笔记本,封面上写着“钟表匠日志”,落款是“周明山”。

“周明山?”陈默皱眉,“我好像在老厂长的笔记里见过这个名字,是当年钟表厂的老匠人,负责维护钟楼的钟芯。”

我翻开日志,字迹工整,带着老派的严谨。第一页写着:“1998年7月12日,陆厂长(老厂长)来找我,说要做一个‘能锁住时间的钟’,他给了我一张图纸,上面的符号我看不懂,却觉得很亲切。”

往后翻,日志里记录着周明山制作铜钟的过程:他用钟表厂废弃的钟芯,掺了一点“泛着蓝光的碎片”(应该是时间锚点的碎片),花了三个月才完成。

最后一页的日期是2000年10月——正是老厂长实验失控的月份,字迹有些潦草:“陆厂长把钟藏在阁楼,说如果有一天江城再出现时间异常,这钟能‘校准’。

他还说,我儿子小宇要是以后遇到麻烦,找‘拾光事务所’的人,他们会懂。”

“小宇?”我猛地抬头,想起了什么——上次帮林悦解决老宅问题时,修钟表的铺子老板就叫周小宇,手艺极好,当时他还说父亲是老钟楼的钟表匠。

我们立刻赶往周小宇的钟表铺。

铺子在老巷子里,玻璃柜里摆着各式各样的旧钟表,周小宇正戴着放大镜修一块怀表。

看到我们手里的铜钟和日志,他的动作顿住了,眼眶瞬间红了:“这是我父亲的日志……他失踪那年,我才十岁,警察说他跟着陆厂长去了实验室,之后就再也没回来。”

原来,2000年实验失控时,周明山跟着老厂长去实验室抢救时间锚点,却被黑色液体困住。

老厂长为了保护他,把最后一块时间锚点碎片交给了他,让他躲进钟楼的阁楼,可周明山最终还是没能出来,只留下了这个铜钟和日志。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