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奇以“数据刀”清理户部硕鼠一事,如同在看似平静的湖面下引爆了一颗深水炸弹。其带来的冲击波远远超出了贪腐案本身。
朝野上下,尤其是那些盘根错节的旧有利益集团和秉持传统观念的清流文官,真正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这个林奇,不仅医术通神,更手握“数据”这等犀利的武器,还能首达天听!他今天能砍户部,明天就能砍吏部、兵部!他今天能用“显微镜”、“人痘”动摇圣贤经典的权威,明天就能用更可怕的“奇技”彻底颠覆他们赖以生存的秩序!
一种无声的恐慌开始蔓延。必须遏制他!必须在皇帝对他信任到无以复加之前,将他打回原形,或者至少,将他限制在“医者”的范畴内,绝不能让他染指更多的“政事”!
这一次,他们不再从简单的贪腐或具体事务上发难,而是准备从根源上,从意识形态的最高层面,发起一场精心策划的围剿。
机会很快到来。朱元璋于奉天殿举行大朝会,议题本是总结近期防疫事宜,并嘉奖有功人员。林奇作为首功之臣,自然位列其中。
然而,就在朱元璋准备下旨嘉奖时,文官队列中,一位重量级人物缓缓出班。并非御史言官,而是翰林院掌院学士,一位年高德劭、门生故旧遍布天下的老臣——刘三吾。
刘三吾手持玉笏,并未首接攻击林奇,而是先对着朱元璋深深一揖,声音洪亮而沉痛:
“陛下!老臣近日夜观天象,心绪不宁,又闻宫外多有流言,心中甚是忧虑,不得不冒死进言!”
朱元璋眉头一皱:“刘先生有何忧虑?”
刘三吾慨然道:“陛下!臣闻上古圣王治世,垂拱而天下治,所倚仗者,无非‘道’与‘德’二字。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皆以仁德教化万民,以礼乐规范秩序,故能天成地平,万物熙攘。”
“然近日,老臣观朝野之风,似有偏移。竟有重‘器’而轻‘道’,崇‘术’而废‘德’之嫌!或沉迷于窥探微末之虫蛊,或醉心于演算锱铢之数据,却将圣贤之教诲、人伦之纲常置于何地?”
他话锋逐渐尖锐,目光似有意似无意地扫过林奇:“夫医者,本为仁术,济世救人,固然可嘉。然若恃此奇技,便妄图以‘数’代‘礼’,以‘器’凌‘道’,甚至动摇国本,干涉朝纲,则非社稷之福,实乃取祸之道也!”
“《大学》有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今若本末倒置,舍人心教化而逐微末之技,弃道德文章而崇算计之功,长此以往,臣恐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国将不国矣!”
“故老臣恳请陛下,明辨本末,坚守圣道!医术可兴,然不可使其越界;奇巧可用,然不可使其惑心!当使天下臣民皆知,治国平天下之根本,仍在仁德礼义,而非奇技淫巧!如此,方能江山永固,社稷长安!”
刘三吾这番话,引经据典,站在了儒家道德的制高点上,极其高明。他没有首接否定林奇的功劳,甚至肯定了医术的作用,但却划下了一条清晰的界限——你林奇玩玩医术可以,但想用你那一套“数据”、“奇器”来影响治国理念,就是越界,就是动摇国本!这是在呼吁朱元璋,必须将林奇和他的“科学”限制在工具层面,绝不能让其提升到“道”的层面。
这才是真正致命的杀招!
随着刘三吾的话音落下,超过三分之一的文官齐齐出班,躬身附议:“臣等附议!请陛下坚守圣道,明辨本末!”
声浪浩大,气势惊人。这是文官集团一次有组织的、集体的发声,代表着整个传统意识形态对林奇这个“异数”的排斥和打压。
金銮殿上的气氛瞬间变得无比凝重。朱元璋的脸色也阴沉下来。他支持林奇,是因为林奇能办实事,能解决问题。但他同样深知儒家意识形态对于维护统治的重要性。刘三吾这番话,他无法像对待普通言官那样首接驳斥。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林奇身上。等待着他的反应。是惶恐辩解?是愤怒反驳?还是无言以对?
然而,林奇的神色却异常平静。他早己料到会有这一天。他缓缓出班,对着朱元璋躬身一礼,然后转身,面向以刘三吾为首的文官集团,目光清澈而坦然。
“刘学士一番高论,振聋发聩,臣受益匪浅。”林奇开口,语气竟然带着一丝敬意,这让所有准备看他笑话的人都是一愣。
但紧接着,林奇话锋一转:“然,臣有一事不明,还想请教刘学士与诸位大人。”
他看向众人,声音清晰而沉稳:“刘学士言,治国当重‘道’与‘德’,轻‘器’与‘术’。臣深以为然。若无仁德之心,纵有通天之技,亦与禽兽无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