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中文网

北仑中文网>抗日联穿越 > 第62章 军校的物资(第1页)

第62章 军校的物资(第1页)

李文远为抗联筹措物资的思路越来越清晰:光有枪炮不行,还得有稳定的燃油供应和更强的机动能力,尤其是针对东北严寒的冬季。

控制一个加油站,就相当于控制了一条稳定的能源供应链,对他跨越时空的支援行动来说,其意义不亚于获得一批新式武器。

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人给他推荐了一个有些年头的加油站。规模不算小,有六个油罐每个约30立方米,但设施略显陈旧。

在介绍人的带领下,见到老板,老板是个头发花白的老人。

“儿女都在南方大城市成家立业喽,谁还愿意回来守这摊子?我老了,干不动了,就想着卖掉它,拿钱养老去咯。”老板叹口气说道。

李文远心里一动,这正是他需要的!位置靠近国道,相对偏僻但交通便利,油罐储量可观,6*30m3=180m3,一个油罐差不多有20多吨油,足以支撑相当规模的燃油转运,而且老板急于出手。

接下来的几天,就是一场价格拉锯战。老老板想卖个高价养老,李文远则拼命压价,强调设备老旧、需要投入资金改造、行业竞争激烈等等。最终,双方以690万元的价格成交。这个价格对于这个地段的加油站来说,算是可以了,李文远算是捡了个小漏。

‘挣钱?没指望它挣钱。’李文远看着变更到自己名下的手续,心想:‘这就是个大型燃油中转库!以后从现代买油,或者……说不定哪天能从1936年搞到石油初产品来这里提炼?’他的思路越来越野。

他保留了加油站原有的员工,只是简单宣布换了新老板,一切照旧运营。这为他提供了一个完美的掩护和操作窗口。

解决了燃油问题,他又开始琢磨交通问题。东北山林雪原,光靠马匹和两条腿效率太低。他想起现代雪地救援和越野常用的装备——雪地摩托!

他首奔大型户外装备店或特种车辆经销商,一眼就看中了庞巴迪的SKI-DOO系列雪地摩托。这玩意马力强劲,能在深雪和复杂地形上高速驰骋,是冬季机动的神器!二话不说,花了十五万买了一辆高配置的。再加上他之前购买的山地摩托车,一夏一冬,两种极端地形的机动能力都得到了保障!

‘看以后谁还能靠大雪围住老子!’他得意地想。

最后,他回到自己公司的仓库。之前吩咐采购员去办的事情己经搞定:100头处理好的白条猪、100头白条羊、1万斤食盐、100吨大米、100吨白面,像小山一样堆满了仓库。

“这下够兄弟们吃上一阵子了!”李文远心情激动。他深吸一口气,集中精神,体内那近两千立方的庞大空间,将这座足以让任何一支1936年的部队眼红的“粮肉山”尽数吞没!除了满足第六军,他盘算着还能给赵司令的第三军兄弟们分一些。

一切准备就绪。李文远回到家中,感受着体内空间里沉甸甸的物资,以及脑海中新的加油站和雪地摩托这些“资产”,一种前所未有的踏实感和力量感油然而生。

他不再是最初那个只能背个包带点小玩意的时空倒爷了。他现在是一个能调动现代资源,拥有稳定后勤点和强大机动能力的“跨时空后勤部长”!

没有犹豫,他再次催动“赤星印”。时空转换的熟悉感觉袭来。

李文远的身影在根据地的外围林间空地上悄然出现。他熟练地一挥手,那辆现代化的摩托雪橇便凭空出现,履带扎实地压在雪地上。

他跨上雪橇,发动机低沉有力的轰鸣声在寂静的山林中显得格外清晰。得益于这超越时代的交通工具,原本需要艰难跋涉很久的山路,他仅用了不到十分钟,就己然看到了根据地军营的轮廓。

远远地,他收起雪橇,步行最后一段路。军营哨兵和来往的战士们看到他,都热情地打着招呼:“李同志回来啦!”“文远哥,又弄来啥好东西了?”

李文远笑着回应,随即询问夏军长、张政委等人的去向。得到的答案却让他有些意外——每个人都没闲着:

·夏云阶军长去巡视根据地的各个哨所和密营了。

·张政委去了汤旺河沟的滚蛋岭政治军事学校。

高新生副军长带着他的西团出去执行任务了。

老熟人老吴,则带着队伍去收缴某个伪满矿井队的武装去了。

就连当初跟着他的小战士三喜,如今也进步了,去军事学校学习,都当上排长了!现在只有参谋长在营地里。

“好家伙,都忙得脚不沾地啊。”李文远心里既欣慰又有点失落,本想找他们聊聊这次带来的物资呢!看来是遇不到了。

他想了想,对营地的战士说:“兄弟,等我夏军长或者张政委回来,就说我来过了。我現在去一趟滚蛋岭军事学校,给那边送点物资去。”

告别了营地,李文远再次深入山林。确认西周无人后,他又放出了摩托雪橇。

“幸亏有这玩意儿,不然跑死也赶不上他们的节奏。”他感叹着,拧动油门,雪橇在厚厚的雪原上犁出一道清晰的痕迹,朝着汤旺河方向疾驰而去。

东北的深山老林浩瀚无边,人烟稀少,尤其是作为后方的汤旺河地区,更是僻静。李文远放心地驾驶着雪橇,一路风驰电掣。饶是如此,他也花了将近一天一夜的时间,中途加了两次油,才终于抵达了汤旺河沟深处,那个有着奇特名字的地方——滚蛋岭。

远远地,他就看到了山坡上几座简陋却整齐的木刻楞房子,屋顶覆盖着厚厚的积雪。房子周围开辟出了一片操场,虽然也被雪覆盖,但能看出被精心平整过。一面鲜艳的红旗插在最高处,在凛冽的寒风中猎猎作响。

这里,就是北满抗联著名的政治军事学校。虽然条件极其艰苦,但却是培养抗联骨干、传播革命思想的红色摇篮。

李文远收起雪橇,把给学校准备的物资,笔墨纸砚,桌子板凳,还有200支莫辛纳甘步枪2万发子弹,20只波波沙冲锋枪,5万发子弹,20头猪,20头羊,大米,白面各一吨从空间里拿出来。

整理了一下衣服,背着个大背包,朝着学校走去。他能听到教室里传来的讲课声,也能看到操场边缘有学员在练习瞄准或者拼刺刀,气氛严肃而充满朝气。

他的到来,立刻引起了哨兵的注意。很快,有人认出了他这位“神秘的后勤官”,赶紧进去通报。

不一会儿,得到消息的张政委亲自迎了出来,脸上带着惊喜和疑惑:“文远同志?你怎么找到这儿来了?快,屋里暖和!”

李文远看着张政委虽然疲惫却精神矍铄的样子,又看了看这片在绝境中依然坚持办学、培养火种的圣地,心中涌起一股敬意。

“政委,我回基地没找到你们,听说您在这儿,就给您和学校的同志们送点‘给养’过来!”李文远笑着说道。

热门小说推荐

圣墟
辰东圣墟
...
青闺令
江上渔青闺令
...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