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晴仔细清理伤口,用煮沸过的凉开水反复冲洗,再用高度白酒消毒。猎户疼得浑身抽搐,豆大的汗珠往下掉。林小满紧紧按住他的肩膀,递给他一根木棍咬着。“忍着点,必须清干净!”苏晴的声音冷静而坚定。没有麻药,清创缝合的痛苦可想而知。苏晴的手极稳,穿针引线的动作快速而精准。缝合完毕,用碘伏再次消毒,覆盖上纱布,纱布上再敷上捣碎的具有消炎作用的草药(车前草、蒲公英根),仔细包扎好。“骨头没大事,但伤到肌肉了。一个月内这条腿不能用力!按时来换药,防止感染!保住腿肯定没问题,3个月后照常上山打猎!”苏晴的话语自信而不容置疑,作为急诊科医生,处理外伤是她的强项。猎户看着包扎好的腿,眼中又燃起了希望。作为诊费,他让同伴留下了刚打到的一只野兔:“谢谢苏医生,幸好遇到了您,这要是在城里面,不是在家自生自灭就是的去互助会献上老婆女儿!”。
每一次开诊,苏晴和林小满都忙得脚不沾地,连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她们收取的“诊费”极其微薄:一小把野菜、几个鸟蛋、一块风干的肉条、或者帮她们干半天活(比如清洗绷带、收集草药)。对于实在拿不出东西的,她们也从不拒绝治疗。堡垒提供的少量药品,苏晴精打细算,只用在最危急、最值得的病例上,并且在诊室门口贴上告示,悬赏收购各类药品。她们用专业、仁心和在末世中近乎奢侈的“公平”,赢得了整个山坳村发自内心的尊敬。苏晴的名字,成了“希望”的代名词。堡垒“发言人”的角色,在无声中己经由苏晴承担起来。
堡垒内部,赵磊的日子也在充实中度过。他不再是那个初来乍到、只配拿防爆盾牌的新人。3个月的时间,他也长壮了不少,一改初来乍到时弱不禁风的形象。
当然,监狱堡垒不养闲人,张卫国负责训练他。
清晨的堡垒小广场上,赵磊挥汗如雨。练习长矛突刺,手臂酸痛得抬不起来;练习手枪拆装保养,笨拙的手指常常被零件夹到;体能训练更是让他气喘如牛。张卫国要求严格,一丝不苟。“在堡垒,没有废物!只有练和死!”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赵磊咬着牙,一声不吭地坚持着。他渴望得到认可,渴望成为这个坚强团队真正的一员。
三个月,足以让一个肯下苦功的人脱胎换骨。赵磊的体格明显强壮了,眼神也锐利了许多。他的长矛刺击变得迅捷有力,手枪射击虽然准头还比不上老队员,但至少能稳定上靶了。更重要的是,他熟悉了堡垒的每一条通道,每一个防御要点,每一次巡逻的路线和口令。
他开始正式参与日常巡逻任务,通常是跟着李三或王翠花的小队。他不再仅仅举着盾牌,而是像其他人一样,背负着步枪(81杠),腰挎手枪(92式),全副武装地行走在围墙之上,或是在堡垒外围的禁区边缘巡视。他沉默寡言,但眼神警惕,每一个动作都一丝不苟地执行着命令。
有一次巡逻,遇到一小股游荡的丧尸靠近铁索吊桥前面的山间公路。李三下令:“赵磊,练习枪法的时候到了,左翼两个,点射清除!”
赵磊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他深吸一口气,举枪,瞄准,扣动扳机。
“砰!砰!”
两只丧尸应声倒地。
“干得不错,小子!”李三难得地拍了拍他的肩膀。那一刻,赵磊觉得所有的汗水都值了。他开始真正融入堡垒的节奏,成为守护这个“家”的一份子。
三个月,山坳村如同一个蹒跚学步的婴儿,在堡垒划定的框架内,在自治会的努力下,在吴伯陈姨的指导下,在苏晴林小满的守护下,艰难而坚定地站立了起来。相对整齐的木屋群落取代了窝棚,规划有序的菜园铺展着充满希望的绿色,一条被踩踏出来的土路连接着各家各户和集市区域。孩子们的脸上不再只有惊恐,偶尔也能在相对安全的村子里追逐嬉闹。集市开市时,也有了零星的人声和以物易物的讨价还价声。
堡垒如同一个沉默而严厉的家长,提供着种子、规则和最关键的武力保障,却绝不轻易踏入“孩子”的生活空间。张卫国的巡逻队定期沿着禁区线巡视,目光如鹰,提醒着所有人那条不可逾越的红线。瞭望哨上,望远镜的镜片在阳光下偶尔闪过冰冷的光。陈默会定期听取张卫国关于山坳村动态的报告,关注着自治会的运作,评估着潜在的风险。堡垒的富余物资也开始在集市上出现,换取燃油、金属零件或者有价值的情报。
人多了自然也是有好处的。比如他们己经在一次获取到一处未被搜索的仓库时,陈默团队就召集了村里年轻力壮的约50人,采用以前的老办法——引尸法,顺利带领大家零伤亡顺利获取了物资,使得堡垒和山坳村的生活物资和食物有了较大的补充。
然而,表面的平静下,暗流从未停止涌动。
人口增加带来了复杂的人际关系。新来者中不乏带着旧世界习气或末世中养成的暴戾之徒,他们对自治会的权威并不那么买账,只是暂时慑于自治委员会巡逻队和堡垒的威慑。
资源的匮乏是永恒的难题。土地开垦有限,收获尚需时日,狩猎和采集充满风险。自治委员会的“物业费”对于最困难的家庭来说,也是一笔负担。王老蔫在登记和收取时,常常也能感受到那些隐藏的不满目光。
赵铁头的巡逻队与个别刺头之间的摩擦时有发生,只是尚未突破底线。
王老蔫的精明算计,有时会让人觉得过于冷酷,私下里也有人议论他是否在账目上动了手脚,虽然查无实据。
堡垒内部也在关注。陈默、张卫国、吴磊等人清楚,山坳村的发展远超预期,但也意味着目标变大,潜在的麻烦也在增多。城市里两大势力的阴影,尤其是专以抢劫为生的钢铁厂,如同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可能落下。
三个月,只是一个开始。山坳村在末世的风雨中扎下了根,但这棵幼苗还很脆弱。它需要时间成长,更需要堡垒持续而坚定的守望,以及应对即将到来的、更为猛烈的风暴的准备。耕耘的土地上萌发了希望,而守望的目光,则穿透了眼前的安宁,投向了危机西伏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