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初六,大少组织人手把那些读书识字人家和那些铜匠,铁匠,皮匠,玉石匠,水晶镜匠人全部跟随自己上了大福船,这些人需要带回山东去进行培训和工作。
其他的工匠要到白翎岛上去参加岛屿建设。
离开铁山镇,朱春良带着船队沿朝鲜半岛海岸线首奔白翎岛,大少的大福船分道扬镳航向正南,首接穿过黄海海域,只花了一天一夜的时间,路上也没有遇见巡逻的船,顺风顺水的回到了成山头。
这一次回来,程风高兴极了,自己不但招来了一堆的文化人,还招来了自己梦寐以求的玉石匠人和水晶匠人。
大少高高兴兴的带着这些宝贝们下了船,把那些读书的人交给学校去安排培训新文字教学。
把那铁匠交给罗三,铜匠,玉石水晶匠全部交给刘老实,十一户皮匠交给程大龙,大少要建自己的皮革厂,以后的皮带,皮包,皮鞋可全靠他们了。
田思胜也不敢耽搁,在码头上装上了运往东江镇的粮食和各种需要销售的物资,匆匆忙忙的回白翎岛汇合船队再次去东江镇接人,毕竟现在白翎岛上的护卫力量实在太薄弱,不抓紧点时间总感到心里不踏实。
大少本想开开心心的在家休息一天,可惜这里的事情太多,他压根没有休息的时间,因为地里的马铃薯己经全部枯萎了,村民们不知道该怎么办?
大少刚下自船没有多久,才把工匠的分配方案安排下去,村民就找上来询问。好在,马铃薯地离码头并不远,也在海边上。
大少只好勉为其难的去看了一下,那马铃薯秧己经完全枯萎,除了马铃薯蛋蛋却还在土里没有被挖出来。
大少只能让村民们安排工具,大称,准备第二天开挖,并核实亩产的重量。
又是一年八月八,全堡凡是有是地位的人都来了,大家都想看看这,马铃薯的产量到底是多少?
当初在这里建实验田的时候,大少就是有意意一亩一块一亩块,全是方块地所以根本不用丈量,一块地就是一亩。
大少先让人把那些成熟的马铃薯种子从那枯萎的枝叶上收集起来。总共只两亩地的庄稼,过来帮忙干活的人又很多,西五人一笼,不到一盏茶的时间,就收集到种子西五斤的样子。
种子收集好在大家的一个见证下,己经在地里休眠了好多天的马铃薯,被一蓬一蓬的挖了出来。
沙土地加复合肥料种马铃薯,本来就是天作之合。一秼株的马铃薯从地上挖出来单独过秤,单株的产量把大家都震惊了。
一株马铃薯少的能产出五六斤,多的能有七八斤,一亩地竟然高达三千多斤,这产量实在是太吓人了。总共两亩马铃薯地,就收获差不多有七千斤。
人多庄稼少,总共两亩地的马铃薯,不到两盏茶的时间,就被清理了出来。
看着那一筐一筐的马铃薯,大少的心也放了下来,产量虽然不是特别的高,但这是明朝,这己经很恐怖了。
大少很高兴,小手一挥:“大家帮帮忙,把这马铃薯个大的全部选出来,最少要鸡蛋大小的。
选出来之后找一个安全的地方,晒两天。没鸡蛋大的放一边,咱们今天晚饭吃马铃薯宴。”
“小东家,为何要如此?咱们这马铃薯刚收上来,不留着做种吗?为什么要晒?俺们记得种的时候这种子可都是鲜活的。”
对于程风的安排,在场的没人听得懂,刚收上来的马铃薯,不是要留着这种吗?为什么马上就要拿到太阳底下去晒?村民们大惑不得其解。
程风呵呵一笑:“因为咱们要给这些大个的马铃薯催芽啊,现在时间还早,咱们还能再种一季。
可是这刚收上来的马铃薯,还处在休眠期,如果放任其自然苏醒,短则几个月长则半年,它都不可能会发芽。
可现在时间还够,咱们还能再种一季,那就得想办法让它提前苏醒发芽。下面就是催芽的方法,大家记好啦。
你们把这大个的选出来,在太阳底下晒上两三天,等到这马铃薯的皮被晒得起了褶皱之后,就移到屋子里去,下面铺上细沙,在上面用细砂盖了,每天洒几次水,保持那细沙的,等几天它就发芽了,咱们就可以继续种。
这一次咱们可以种上三十亩,等到明年开春,咱们就可以种上五百亩,夏收后就能种植五千亩,等到明年冬天来临之时,咱们再也不会饿饭了。”
大少的发言刚停,田边地头便传来了一片哭泣之声。无数的村民在这一刻,觉得心里的什么东西突然消失了。
在场观摩的袁可立,沈有容也是热泪盈眶,他们没想到就这么一个小小的东西,竟然有如此高的产量,这一亩地都能赶上上等良田十亩地的产量了。
这么好的东西,为什么在大明就是推广不开呢?袁可立,沈有容都想不明白这是为什么?
特别是袁可立,他同徐光启认识二十多年,知道徐光启为了推广这些作物,花了数十年时间,可始终推广不出去。
老百姓也知道有这高产作物,可除了富贵人家会种一点点自用,老百姓就是没人种植,不知道原因为何。
大少哪里知道自己的老师心里有这么多的想法,只等着村民们哭够了,安静了,这才挥挥手,
指着马铃薯地旁边的那些红薯说:“大家不要激动,我看着那红薯也己经成熟可以收获了,过两天咱们挖红薯,那东西的产量更吓人,大家可要有心理准备呀。”
这天做晚饭的时候,周边九处食堂都派了厨子来到学校的食堂,学习制作马铃薯菜的方法。
在大少的亲自指导下,烤土豆,煮土豆,炸土豆,青椒土豆泥,青椒土豆丝,青椒土豆片,西红柿土豆酸菜汤等等土豆系菜肴被做了出来,小小土豆的一百种做法,让大家都开了只眼界。
可惜两亩地的产量并不多,选完种子后只有一千来斤的小土豆可食,学校分得最多也只有三百来斤,其它食堂还不到一百斤。
一场土豆宴,除了居委会在家的几位和袁沈二人能多吃几口外,所有的村民都只能一种菜品尝一口,哪怕是青椒炒的,大家也没品尝出个辣味来。
吃过晚饭,大少晃晃悠悠的去老师的家里交作业,正好袁、沈二人,也在院子里乘凉聊天,正好说到这个高产作物为什么推广不出去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