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卿,来看看朕临摹的,是哪一家的文字?”
“臣虽然来到开封府许久,倒也少见此等样字,大约也是上品。”
“是黄鲁直所作,汝与苏学士交厚,自然也应知晓啊。”
“臣实不知,倒是记得中学时学过核舟记一篇,记述的就是苏学士、黄鲁直与佛印和尚出游,被匠人雕刻在核桃上,隨后又有人记述成文,十分有趣。”
“卿可记得其中內容?”
“当然记得,且听臣诵读之。”
然后,他把前面的“明”给卡掉了,赵佶其实也是赵二这一脉很好面子,因而遗传下来了些坏毛病,比如说当他的面,实在是有些话不能说的。
虽说以后五国城有他的雅间雅座,但现在確实也不行。
背诵过后,赵佶倒也觉得有趣。
“可有如此精妙之物献上,以重金求之亦无妨。”
“若是如此,可选手艺精妙之人,以微雕献上。”
以后要是做微雕,可能还有不少手艺人,而且考虑到工艺的进步,能做出来的想必也是精品。
这个要求,倒是可以答应。
而且官家他说给钱了,既然要给钱的,那自然也行得方便。
后面提到的,不少都是蔡京上次提出来的问题。
这也是考现代人的本事,黎风这种整天在银行的,自然也熟悉里面的情况。
但是现代银行,不免也有些问题。
一是一级压一级,要求人物的完成进度,隨后又要加码。
二是官僚主义,这种事情,机构大了自然也会有问题。
这两条在现代社会倒还好说,可是在古代就更要命一些。
黎风就不喜欢绩效考核,有时候什么事情都要考核,那就成了数字游戏了。
对於明代的考成法,他也是不能赞同的。
拿著好地块的人,自然容易把业务完成。
拿著不好地块的,那就经常白给。
因此他这边也按照宋朝此时的情况,提出来了自己的一些想法。
“黎卿这办法,却是循序渐进,並不著急啊。”
“昔日范文正公与王荆公,新政之所以失败,也是行事操切。这种时候,朝廷要解决的事情,首先还是財源。没有钱,就做不成事情。而財富並非不曾增加,若汉唐之时,边地犹在,而人口不及国朝。。。。。。。汉时匈奴、鲜卑与唐之突厥、回鶻,未曾如今日之辽国、党项,定居於彼。彼时税赋,又不及今日,能成一统之业,汉能勒石燕然,唐能令可汗献舞,皆调动得力。天下之財富,未如司马公昔日所言,若財富不变,徒增户口百万,岂不是天下皆穷也?”
虽说讲的乱七八糟,但是黎风这边说的,赵佶也知道了,算是站了变法的立场,而且还指出来了问题所在。
“黎卿之意若何?”
“君子有六艺,司马公不识数。如今饱学之士,又不需如卢尚书一般剿灭黄巾,故不学射。又不需乘车,故不学御。而臣虽识数,却不通礼乐。读书又少,不过粗识圣贤书也。如此一来,诸公所缺者,臣皆有之。而臣所缺者,诸公皆有之。陛下,以臣愚见。。。。。。”
然后他就看到了,赵佶坐在龙椅上,有点绷不住了。
皇帝在憋笑,毕竟这段说的虽然没啥营养,但是打在要害上了。
文人士大夫,確实少了不少东西的。
大概驾车的时候,他们都比不过现代一些会用马车的老戏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