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怎么可能家无余財?
真当他是后世都罕见的清廉之官,不拿一毫民脂民膏?
大明朝的官员俸禄低,那也是相对的。
什么笔墨纸砚、丫鬟、车、车夫等,都是官府財政掏钱的。
比后世官员可舒服多了。
他们能合法贪污!
于谦一个小年轻,他爷爷只是个六品的工部主事,亲爹没入仕,他又怎么会无缘无故被三杨挑中並且委以重任?
真当三杨慧眼如炬,一眼就看出他日后必成大器?
在后世那种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普遍百姓连当地社区的主任都找不到。
而县城里,一个小局的一把手,连要见自己的顶头上司——当地父母官,往往都要等上十天半个月。
谈何在交谈不便,通讯不畅的大明朝,让于谦这个“小人物”的名字,落入內阁三杨的耳中?
並且让三杨无限信任?
最不符合逻辑的后世爽文,也写不出如此智障的情节。
后世很多人也因为于谦的言行不一致,而產生过巨大的爭议。
因为土木堡之变的记录,实在和其他记录差別太大了。
朱棣出兵打仗时,各种数据能精確到个位数。
土木堡之变时倒好,连敌军是谁,谁带的兵,战死多少,逃跑多少,俘虏多少,关键人物的踪跡,统统不见,或者有明显的逻辑错误。
于谦这个“完美”的大忠臣身上,疑点太多。
尤其是土木堡之变前后。
京城保卫战中,在短短五天的时间,于谦从外地调入300万石粮食。
一个月时间,凑足900万石粮食。
而在两三个月前的土木堡之变前几日,皇帝朱祁镇带领的军队,断粮了。。。。。。
京城保卫战后的景泰年间,朱祁玉被于谦提议扶持为皇帝后,他就成了朝堂上有实无名的“摄镇王”。
他当时还是兵部尚书,能一手遮天?
为何?
因为他上奏,让自己的老同事——杨洪,带兵入京了!
也因为于谦手里,有他自己从各地调来的八万大军!
连辽东的兵马,都“未卜先知”的,似全程高速赶路般,无詔令入京了。
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
于谦自然当不成天子,但是当个摄政王,完全是可以的。
太子朱见深还在的情况下,扶持朱祁鈺?
朱见深当时是幼儿,不过三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