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中文网

北仑中文网>逐日而囚 > 第77章 逐光七十年(第2页)

第77章 逐光七十年(第2页)

陈怀楚认真的在本子上写完这段话后,长舒一口气,他想起了刘建为院士临终前所说的话,他想起了孙院士埋头钻研,也想起了周院士的毕生追求,更是想起了自己为了心中的理想信念,以及背负着无数人的期待费尽心思搞研究的日日夜夜。

酒杯又被斟满。

陈怀楚觉得心情放松了很多。

可控核聚变搞出来了,金乌堆已经建成了,全世界已经迎来可控核聚变的时代,他再也不用劳苦奔波,再不用费思计算,他完成了理想和愿望,也完成了许多人对他的期许。

此时的阳光净洁儿温暖,他坐在书桌前,太阳所散发的光芒透过白纱窗照射到桌子上,似乎还带着淡淡的味道,熏淘淘的,让他觉得幸福而快乐。

他站起身,拉开窗帘,阳光毫无阻碍的映照在身上、脸上。他眯起眼睛,直视着那一轮从古至今都始终散发着光明,仿佛亘古长存的大日。

陈怀楚看着太阳,举杯,似在同对方庆祝。

当仰头将杯中酒喝尽时,两滴带着酒味的眼泪划过鼻梁两侧,恍惚中,他似乎看到了多年见到许许多多人的那些时光。

“我爱太阳!”

……

“同学们,开学第一课,今天,我们有幸请到了曙光堆总设计师、金乌堆奠基人、首席总设计师,物理学家陈怀楚院士!”

“陈怀楚院士,在我国可控核聚变事业的研究中解决了一系列基础问题,为燧人堆的建造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起了关键作用。此后长期领导可控核聚变理论研究、设计,解决了大量理论问题。对我国可控核聚变进一步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现在,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有请陈怀楚院士!”

随着主持人的宣布,陈怀楚从台后走了出来,演播室的观众们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而在直播平台上,无数正在观看的观众也刷起了大量的弹幕。

这是总台制作的一档专为学生开学而录制的节目,每期都会邀请一些科学家和模范人物为学生们讲述心路历程,以激励学生的志向,为他们心中种下一颗向往科学、造福百姓的种子。

而这次则是邀请到了陈怀楚,他想着左右无事,便答应过来一趟。

此刻,面对着摄像头,陈怀楚落落大方的招手,笑容和煦道:“同学们,大家好,我是陈怀楚!”

“陈院士,欢迎您来为同学们开讲。”主持人笑着说道:“我们都知道啊,近些年来,我国可控核聚事业发展极为迅速,而这一切,都离不开陈院士的身影,从ESAT,到燧人堆,再到全球第一座工程示范堆曙光堆,以及现在的金乌堆,可以说在可控核聚变的实现中,陈院士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和主持人讲述着,中间也询问一些可控核聚变的发展历程,陈怀楚一一给出回答,与此同时,后方的大屏幕也给出了相应的影像资料。

大约五分钟左右,眼见着场子逐渐热了起来,主持人笑着说道:“我看到大家都等急了,那就不耽误时间了,接下来,请陈院士为我们开讲!”

随着掌声响起,舞台上灯光黯淡下来,唯有一束光落下照在陈怀楚身上,而他身后的大屏幕,也浮现出此次课堂的主题——

《逐光七十年》

演播室里一片寂静,数百名学生,以及直播屏幕前,数以百万计的学生及家长,都将目光注视在他身上。

在所有人的注视下,陈怀楚笑容和煦,缓缓开口道:“同学们,在开讲之前,我要问大家一个问题,也可以说是一个想法——你们有没有想过,一团火,究竟要燃烧多少年,才能从照亮山洞的微茫,升华为普照大地的璀璨?”

停顿了几秒后,陈怀楚说道:“这不仅是此刻我提出的问题,实际上我们在做研究的时候,也面临着一个问题——从燧人氏钻木取火到今日我们追逐“人造太阳”,文明究竟需要多少代人的接力,才能让火种升华为永恒的光?”

“在今日之前,确切的说,在曙光堆建成之前,谁也无法给出答案,谁也不敢给出答案。”

“而现在,我们终于可以说出准确的数字——七十年!”

大屏幕上,浮现出罗布泊上空的那道蘑菇云照片。

陈怀楚继续说道:“在2035年往前推七十多年,那时的新中国还在核讹诈的阴云下艰难求存,那时的先辈们在荒凉的罗布泊上,用算盘和草纸,在西北荒漠中点燃了第一簇“争气火”——算珠碰撞的声音,和罗布泊原子弹的爆响交织成那个时代最悲壮的乐章。”

“我的导师还有刘建为院士、孙院士、周院士他们都参与过那场伟大的征程,还记得刘院士生前经常和我们闲聊,有次他说起一个事情,当年苏联专家撤走时,留下的半张图纸上画着嘲讽的蘑菇云。但中国人硬是用算盘和草纸,算出了属于我们自己的‘太阳’。”

“1964年罗布泊的那声巨响,不仅让中国挺直脊梁,更将文明的炬火和不屈的精神传递给今天的我们——而这份炬火和倔强,如今已然刻在乃至每一个中国核物理研究人的心上。”

“或许会有人问:为什么要用三代人、七十年光阴,去追逐一个可能看不见的太阳?”

“答案其实很简单,就隐藏在戈壁滩的夜色星光中:1964年原子弹爆炸时腾起的蘑菇云,1994年在西方技术封锁中建成首个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2025年燧人堆建成首次开机运行——这不是三个孤立的瞬间,也不是简单的一次次进步,而是一个民族用百年尺度书写的“能量守恒定律”。我们计算的不只是质能方程,更是文明存续的终极解。我们从原子弹的护国盾牌到核聚变的璀璨之光,始终都是在解答钱学森前辈的叩问——中国人能不能攀登科学险峰?”

“言语是苍白的,所以我们用实际去证明——从两弹一星到北斗组网,从嫦娥探月到聚变逐光,我们始终都在超越自我,始终都在回答:能!一定能!”

“所以现在就可以回答,我们为什么要用七十年的时间,因为我们要让全世界知道:追逐光芒需要百年孕育,就像珊瑚需要一生来堆积骨骼;理想信念需要代代相传,就如核裂变的罗布泊到核聚变的罗布泊。”

“同学们,科学探索最动人的部分,不是电脑屏幕上跳动的曲线,而是明知此生可能无缘得见光芒,仍愿把青春燃成火把的决绝。真正的无尽能源也从来不是反应堆里的氘氚聚变,而是一个民族对光明的永恒渴求。刘院士临终前握着我的手说:“我们追逐的不是虚无的太阳,而是文明的火种。”周院士病榻上仍旧叮嘱我:“要让聚变的火焰永不熄灭!”在他们以生命为代价,宛如飞蛾逐火般的投入下,我们成功实现了可控核聚变!”

“可是我要说的是,当聚变之光普照大地时,这不仅是科学的胜利,也一个古老民族对‘大道之行’的千年应答,更是一个民族对太阳的永恒朝圣!”

“从燧人取火、夸父逐日、后羿射日再到裂变之光、聚变之光,我们用了数千上万年,从古人传递到今人,从刘院士传递到我手中,未来,还将传递到你们的手中。”

“我想,当你们在草稿纸上写下的一行行公式,当你们为火箭发射倒计时屏息时,在作文本上写下“星辰大海”时,在夜晚眺望夜空许下第一个科学梦想时,都是在续写这份跨越时空的誓言,都是在赓续这份永不熄灭的文明火焰。”

“所以——走吧,继续向前走吧!愿你们始终带着永远年轻,永远炽热的志气,让文明的火焰永恒燃烧,让人类的未来灿若星辰!”

——全书完!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