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3章
如果是一位明君,尚且能花时间,去查证,去辨别。
但最可怕的是,如果皇帝求证的对象,也异口同声地说那个人的坏话。。。。。。
那么,无论被说坏话的人有多大的功劳,有多么的忠诚,他的仕途,乃至身家性命,基本也就走到尽头了。
所以,历史上,“兼听则明”的皇帝,才显得如此凤毛麟角,如此难能可贵。
崇祯皇帝,本就生性多疑。
这是他前世作为亡国之君,烙印在灵魂深处的本能。
他穿越之后,因为掌握了历史的走向,因为有岳飞这样的“天选之子”可以倚仗,这份多疑,才被他强行压制了下去。
可现在,随着北伐的巨大成功,随着岳飞的威望与实力,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顶峰,那条被压制住的毒蛇,终于在皇权的威胁感和利益集团的不断谗言下,苏醒了。
对岳飞,崇祯第一次,有了真正的、实质性的怀疑。
这种怀疑,一旦产生,便如野草般疯长。
他开始重新审视岳飞北伐以来的一切行为。
“第一,岳飞为什么要在中京,接受耶律余睹“坐龙椅”的建议?虽然岳飞最终拒绝了,但这个提议本身,就是一种试探!”
“第二,岳飞为什么在光复中京后,不是第一时间班师回朝,而是退守燕京?他在筹备什么?”
“第三,岳飞为什么要在燕云,大搞什么“土地改革”,将民心、钱粮,都抓在自己手里?”
“第四,岳飞为什么,敢一而再,再而三地,无视自己催他回京的圣旨?”
一个个原本可以被“信任”所解释的行为,在“怀疑”这面哈哈镜的照射下,都变得扭曲、变形,充满了别样的意味。
就在崇祯皇帝心潮起伏、猜疑不定之时。
枢密院和兵部,关于北伐将士的战功统计,也进入了尾声。
一场关于如何封赏岳飞的廷议,在小范围内,悄然展开。
按照原先枢密院几位大佬商量好的结果,岳飞此番光复中京,功盖日月,足以“封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