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寒冬腊月的中下旬,村子里就要开始热闹了。从三五岁的小孩儿,到八九十的爷辈们,早已经把莲花池,围得水泄不通了。
在过春节前的十多天里,村子里每年都要组织挖莲藕。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里,莲花池贡献的莲藕,又要起大作用了。为了能多备一些年货,让村民们都能够欢欢喜喜,过上一个喜庆的春节,村子里管事的长辈,每年都会准时发起开池的号召,以这种传承下来的方式,来去除一整年的疲惫,用鞭炮齐鸣来赶走年兽,以辞旧迎新去开启,新一年的崭新篇章。
莲花池里的莲藕,跟现在买到的莲藕,会有较大的区别。它不是沙地里长成,而是在淤泥里长大,这个品种的白莲藕,是吸收了黑淤泥,给予的天地精华,无论你是凉拌热炒,还是把它生吃炖烹,吃起来都特别的香脆,而且没有一点儿的藕丝。然而可惜的是,现在却看不到了。
挖莲藕之前,要先把池中的水抽干了。这时候的拖拉机,就能派上用场了,村里的领头人,会集结上一帮的青年壮汉,把拖拉机开到莲花池边,再一起齐心合力地架上抽水泵,把厚厚的冰层敲碎,将莲花池中的水,不断地排到村西的小河中,把大自然给予的滋养,再次返还给河流“母亲”,把河流“母亲”留下的丰富宝藏,无私地奉献给我的东梁垓。
当然这还没有到,挖莲藕的环节呢。
虽然是寒冷的冬天,但莲花池前,早已是人群攒动了,就似查干湖开鱼时般的壮观景象。
也许没有查干湖,那么大的规模。但与之相比,东梁垓却是不一样的自然温馨。
被莲花池养育了一年的鱼儿们,听到拖拉机的轰鸣声,已经开始按捺不住的躁动了。
此时的池塘边,人群越聚越多了。待水被抽干即将见底时,池中的各种鱼群,显然是受到了惊吓,开始胡乱地横冲直撞了。有的隐藏于淤泥之下,一动也不敢动;有的早已被迫得露出鱼脊,紧张的逆流而行;有的已被青年壮汉,提前给抓到岸上,被冻成了直挺挺的“冰鱼”了。
池中的壮汉们,抓鱼抓得不亦乐乎;塘上的人们,人人兴奋得都想跃跃欲试。看着一条条大鱼被抓上岸后,村民们都喜出望外,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了。
但因过于天寒地冻,塘上的人们,也不得不选择,在岸边呐喊助威了。直到了水干见底之时,抓鱼的大军们,才会依依不舍,结束这场抓鱼行动。
这时候,才总算到了挖莲藕的环节了。
挖莲藕绝对是一个纯体力活,这时的青年壮汉们,就要开始挥汗如雨了。他们每人会手持一把圆头铁锹,一字排开的站到池塘边,每隔大约九十公分,留出一块池地,这一块儿是不能挖的,是要作为明年的莲藕种子,再一次的生根发芽呢。
老话说得好:“取之有道才能用之不竭嘛”。
刚挖上来的莲藕,会先区分大小,全部放在莲花池边。等池塘里的莲藕,全部被挖上来以后,村里管事儿的人,就会按照三七开的方式,先分给这些挖莲藕的青年壮汉,以奖励他们辛勤付出的汗水。
然后再把剩下的七成,分给村里的每家每户。无论是待哺的婴儿,还是村子里的百岁老人,都会再从这七成里,分到属于他们的一份白莲藕。这个尊老爱幼的传承,在东梁垓一延续,就是几十年了。
此时的村民们,人人都喜笑颜开,过年的气氛越来越浓厚了。村子里的每家每户,都能分上一大袋白莲藕,一小堆儿冻成冰棍的鲜鱼儿,家里纯天然的年货,就更加的齐全了。
随着时间的流逝,村子里的生态,突然就发生改变了。
不知道村子里,是谁先带起来的头,开始填池圈地了。那个年代还没有进行宅基地登记,村子里的空地,是谁先占领了,就是属于谁家的地了。
当这股宅基地之风,悄然兴起的时候,莲花池四季的美景,慢慢地就被贪婪的人性,给无情的吞噬了。
填池效应发酵得越来越严重了。村子里的人们,开始争先恐后地填池占地,且家里有男孩的会更加的积极,先后都加入了,填池占地的队伍。
宅基地越来越多,莲花池越填越小,直至到最后全部消失了。村中的莲花池没有了,村前的果园消失了,村周围的小河断流了。
可是,流水是财,财则转运啊。
也许是村里的水运被断了,或许是自然法则的天道轮回。
自从莲花池被占领以后,村子里开始不断发生,一些很奇怪的事儿。青年壮汉们为了家庭的生活,陆陆续续地离开了家乡,去外地打工挣钱了;留在村子里的中年劳力,不是在村子里突发疾病,就是在外地意外身亡,短短几年之内,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场景,不断的重现复演。
村民们开始慌了。于是,村子里管事的人,找了当地有名的风水先生,开始了寻医问道,已经顾不得那么多了,东梁垓村不能再这样折寿了。
时代还在不断地变迁,东梁垓的莲花池,却已全然不复存在了。每当我探亲回到家中时,看到村前光秃秃的土地,心里就不免地五味杂陈,真的是太可惜了。
东梁垓的村民们,生活是越来越好了,却弄丢了最珍贵的灵魄。那种纯天然的美丽景色,那种本纯朴的真实品格。
初:24072207:07
更:2410241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