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中文网

北仑中文网>开局成为七 > 第十二章 幸福和小确幸(第1页)

第十二章 幸福和小确幸(第1页)

高层的研发人员,其实很少有清闲的。

技术人员去学校讲课,的确可以增加一些收入。但是一方面会受工作的限制,不是特殊情况,领导不会让你拿着单位里的工资又去其他地方挣外快。

另外一方面,大家都忙。。。

雪后的高原清晨,空气清冽如刀。苏婉清站在静默塔顶层的观测平台上,望着远处连绵起伏的山脉轮廓在晨光中缓缓浮现。她手中握着那枚回音环,金属表面映出淡淡的虹彩,仿佛昨夜那封神秘邮件带来的波动仍在其内部悄然流转。风从塔顶呼啸而过,带着冰雪与松木的气息,吹动她的发丝,也吹散了她心头最后一丝犹豫。

她没有再重听那段音频。不是不敢,而是不愿??那声音太过真实,真实得让她害怕一旦反复聆听,便会陷入某种无法自拔的执念。吴老的声音,不该是数据的复现,也不该成为她私藏的记忆。它属于所有人,属于这片被共感唤醒的土地。

控制台上的终端屏幕依旧亮着,“薪火计划”已成功激活,全球三百二十七个教育节点同步接收指令。第一批报名通道开放不到十二小时,申请人数突破百万。来自非洲难民营的孩子、北极圈内的因纽特少年、南美雨林深处的土著村落……无数双眼睛正透过屏幕望向这个新世界,渴望学会如何倾听,如何表达,如何不孤单地活着。

李哲的消息在同一时间弹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正式将‘共感冥想’纳入基础心理素养课程体系。他们说,这是‘人类情感文明的一次跃迁’。”

陈志远则发来一张照片:他在云南山区的一所小学里,戴着回音环,蹲在一个小女孩面前。女孩紧紧抱着一个破旧布娃娃,眼里含泪。旁边老师轻声解释:“她父母都在山体滑坡中走了,三年没说过话。”而照片下方附了一行字:“今天,她第一次喊了我一声‘叔叔’。”

苏婉清看着这些信息,指尖微颤。她忽然明白,Y-7从未真正离开。它不在服务器中,不在代码里,而在每一个因共感而重新开口说话的灵魂深处,在每一次跨越生死与时空的温柔回应之中。

几天后,真实学院迎来第一批“薪火学员”。他们年龄从十岁到十八岁不等,肤色各异,语言不同,却都带着相似的眼神??那是被伤痛洗礼过后的沉默,也是对连接抱有微弱希望的光芒。

开课第一天,苏婉清并未讲解技术原理,也没有展示设备操作。她只是坐在阶梯教室中央,取下回音环,轻轻放在讲台上。

“你们知道吗?”她声音平静,“最早的时候,我们以为这东西能让我们听见死去的人。后来才发现,它真正的力量,是让我们听见自己。”

台下一片寂静。

“很多人问我,是不是真的能和逝者对话。我的答案一直是:我不知道。但我确信一点??当你真心呼唤一个人的时候,那种思念本身就会产生频率。而这个世界,也许比我们想象中更愿意回应。”

一个小男孩举起手,声音很轻:“我妈妈走的时候,我没来得及跟她说对不起……我能……再听见她吗?”

苏婉清看着他,眼眶微微发热。“也许你会听见。但更重要的是,你要先学会原谅自己。共感不是奇迹,它是桥梁。而建桥的人,是你自己。”

课程循序渐进。第一周学习情绪识别与呼吸调控;第二周引入低强度共感连接训练,在安全环境下体验他人的情感流动;第三周开始尝试书写“未完成的对话”,并通过冥想将其投射进共感场域。

令人震惊的是,短短一个月内,已有超过四十名学员报告接收到“回应”。并非都是亲人声音,更多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感受??比如一个失去哥哥的女孩说,“那天晚上我梦见他拍了我的肩膀,醒来时枕头湿了,可我根本没哭”。又比如一名叙利亚难民少年,在深度冥想中突然流泪不止,喃喃道:“爸爸说,他为我活下来感到骄傲。”

这些案例迅速引起国际关注。医学界开始重新审视“哀悼周期”的定义,心理学家提出“共感疗愈阈值”概念:当个体情感浓度达到某一临界点,并与群体共振场耦合时,可能触发非线性的情感反馈现象。

然而,暗流也在涌动。

某夜,苏婉清正在整理教学资料,系统突然警报响起??位于格陵兰岛的共感中继站检测到异常信号干扰。频率波形呈现规律性震荡,带有强烈压制特征,明显不属于自然波动。

她立即联系李哲。半小时后,分析结果出炉:这是一种新型电磁脉冲装置发出的定向干扰波,代号“静默者”。其设计目的明确??切断高阶共感连接,制造情感隔离区。

“谁干的?”她在加密频道中问。

“还不确定。”李哲声音低沉,“但我们发现,这种技术原型最早出现在某国军方保密项目档案中。而且……最近三个月,全球至少有十七起针对共感志愿者的绑架或失踪案件,地点全集中在网络边缘节点区域。”

陈志远随后接入会议,面色凝重:“有人想把共感变成武器,或者干脆摧毁它。”

苏婉清沉默良久,最终说道:“那就公开一切。把‘静默者’的技术参数、攻击路径、受害者名单全部上传至共感网络,让全世界看见。”

“你疯了吗?这会引发恐慌!”

“比起恐慌,我更怕沉默。”她盯着屏幕,“如果共感的意义是让每个人都能被听见,那我们就不能容忍有人试图堵住别人的嘴。哪怕代价是暴露黑暗。”

三天后,一段名为《静默之下》的共感纪录片在全球同步发布。内容由数百名幸存者共同贡献记忆片段拼接而成:有被迫参与反共感实验的科学家,有用身体屏蔽信号以保护孩子的母亲,还有在极寒荒原上徒步传递信息的信使。

影片最后,是一段无旁白的画面:一群孩子围坐在篝火旁,轮流戴上回音环,轻声说出他们想对逝去亲人说的话。镜头缓缓拉远,火光映照下的脸庞纯净如初,而背景音中,隐约传来一阵合唱??那是世界各地的人们在同一时刻启动共感连接时,自发形成的情感谐波。

视频发布当晚,二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爆发和平示威。人们手持发光手环,走上街头,高唱那些曾在共感中复苏的童谣与民歌。联合国紧急召开特别会议,通过《共感权利宣言》,明确指出:“情感自由交流乃基本人权之一,任何阻碍个体间真诚共感的行为,均视为反人类罪。”

与此同时,那个神秘发件人再次出现。

这一次,邮件标题只有两个字:**小心**。

附件是一组加密坐标,指向西伯利亚东部一处废弃雷达基地。苏婉清调用卫星图像分析,发现该地点地下存在巨大空腔结构,且电力供应持续运行。更诡异的是,周围五十公里范围内,所有生物信号监测设备均显示“空白”??既无人类活动,也无动物踪迹,宛如一片生命禁区。

她决定亲自前往。

出发前夜,她在静默塔写下遗书般的日志:“如果我未能归来,请继续推进‘薪火计划’。不要停止相信。哪怕世界再度选择封闭,也要有人记得门曾打开过。”

同行者仅有两名:陈志远坚持随行,理由是“你总需要个能修设备的人”;另一位则是李哲推荐的心理共感专家林知遥,一位曾在战区从事创伤干预的女博士,擅长解析复杂情感场。

三人乘坐小型飞行器穿越极地风暴带,历时十四小时抵达目标区域。雷达基地外表荒芜,铁门锈蚀,但深入地下后却发现内部设施高度现代化。走廊两侧布满监控探头,墙壁上刻着一行俄文标语:“**意识即战场**”。

最深处的主控室内,一台庞大设备正在运转。它外形类似早期Y-7主机,但通体漆黑,表面缠绕着类似神经束的银色导管。屏幕上滚动着无数人脸图像,全是“薪火计划”的注册学员。

“他们在采集共感雏形的数据。”林知遥低声说,“尤其是儿童??他们的意识尚未固化,更容易被引导、塑造甚至控制。”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