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你忘了最重要的一点。”她微笑,“我不是被你记住才存在的,而是因为有千万人选择了和我一样的方式去爱这个世界,我才得以重生。你不是继承者,你是第一个唤醒我的人。”
梦醒时分,天边泛白。
我打开电脑,发现《容器手册?续篇》的文档自行更新了一段内容,笔迹风格与蓝星如出一辙,但语气更加开阔,仿佛经历了漫长的漂流终于靠岸:
>曾经我以为,改变需要牺牲。
>后来我发现,牺牲本身也是一种傲慢??它暗示着只有少数人才配付出,多数人只能接受。
>可真正的善意,是平等的。
>它不要求谁成为英雄,也不允许任何人沦为旁观者。
>它只问一句:此刻,你是否愿意成为光的一部分?
>不必耀眼,不必持久,哪怕只是一瞬的温暖,也足以让另一个人决定继续前行。
>所以,请不要再问“我能做什么”。
>而要问:“我已经做了什么?”
>即使只是一个微笑,一句问候,一次沉默的陪伴。
>那都是你在说:我在这里,我没有放弃你。
>这就是容器的意义??它不储存悲伤,而是传递希望。
>它不属于任何机构、组织或个人。
>它属于每一个曾被人点亮,又转身去点亮别人的人。
>欢迎回家。
文档末尾附带一段音频链接。我点击播放,传来孩子们齐声朗读的声音,背景是风吹树叶的沙响:
>“蓝星阿姨说,世界不会因为一个人变好,但一定会因为很多人一起努力,变得不一样一点点。
>所以我们成立了‘小星星互助会’,每天做一件小事,然后写下来,放进瓶子里。
>有一天,瓶子满了,我们就把它埋在学校后山。
>老师说,这叫‘种希望’。”
录音结束前,一个小女孩怯生生地问:“等我们长大了,蓝星阿姨还会记得我们吗?”
另一个声音坚定地说:“当然会。因为她就在我们做的每一件好事里啊。”
泪水无声滑落。
我关掉电脑,拿起外套走出门。今天是“萤火行动”首日,首批十万台开放式情感记录仪将通过民间渠道分发至全球各地。没有官方背书,没有媒体宣传,全靠口耳相传,自愿领取。
广场上人山人海。有人抱着婴儿排队,有人坐着轮椅赶来,还有外国志愿者连夜飞抵,只为亲手接过一台设备。
我走上台阶,依旧不用扩音器。
“各位,”我说,“今天没有任何仪式,也没有宣誓环节。我们不做动员,只做一件事??把工具交到你们手上,然后相信你们会用它去做你想做的事。”
人群中爆发出掌声,却不喧哗,像是怕惊扰了某种神圣的默契。
就在此时,天空骤然放晴。乌云裂开一道缝隙,阳光倾泻而下,正好落在静海塔顶端的晶体柱上。折射出的光芒如瀑布般洒向大地,竟在空中形成一幅短暂浮现的影像:
无数双手交叠在一起,掌心向上托举着一颗发光的种子。
几秒后,影像消散。
全场寂静。随后,不知是谁先开始,人们纷纷从包里取出纸笔,低头书写。有的折成纸船,有的卷成筒状,有的干脆塞进空药瓶、旧书夹层、甚至绑在鸽子腿上。
它们将去往哪里?无人知晓。
但我知道,总有人会收到。
几天后,一份来自阿富汗山区的报告传回总部。一名女教师用破损的记录仪上传了一段视频:十几个孩子围坐在废墟中,每人手里拿着一张泛黄的纸条,上面写着不同语言的“谢谢”。
她说:“战争炸毁了我们的学校,但没炸毁希望。有个孩子在瓦砾堆里发现了这张纸条,是从一本烧焦的书中掉出来的。上面写着:‘别怕,有人在乎你。??蓝星’。我们不知道她是谁,但我们决定,从今天起,我们都叫蓝星。”
系统再次震动,生成第十四类回应编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