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中文网

北仑中文网>引体向上 > 实验记录(第2页)

实验记录(第2页)

实验对象:引(男,28周岁7个月)

目标基因:休眠态-PSI基因簇(位于第6号染色体,代号:Pangen)

改造目的:使用基因编辑激活剂初步激活Pangen基因,观察基础生理与神经反应。

操作概要:靶向注射成功,生物能量代谢出现预期内峰值。

观察结果(24小时):

·Pangen基因表达水平上升至基准线的450%。

·对象脑部颞顶联合区与前扣带回皮层异常活跃,这与“预感”和“共情”相关的神经通路一致。

·主要副作用:对象表现出极度的感官过载。随之出现暴躁、厌食、情绪失控。推测因其大脑无法处理突然涌入的巨量潜意识环境信息所致。

结论:激活成功,但对象缺乏必要的神经架构来过滤和解析新感知到的信息,导致严重的精神应激反应。需要寻找控制信息流入的方法,或训练大脑适应。

研究员签字:谢有弛

——

记录条目:002

日期:蓝星413年7月20日

实验对象:引(男,28周岁8个月)

目标基因:Pangen基因(第2版),附加引入“神经滤波”合成基因。

改造目的:在激活Pangen的同时,通过“神经滤波”基因抑制部分冗余感知输入,减轻大脑认知负荷。

操作概要:双基因共转导流程。滤波基因启动正常。

观察结果(72小时):

·初期效果显著。对象情绪稳定,并能准确描述出隐藏实验员的情绪状态(焦虑、平静)。

·第60小时,滤波基因因未知原因失效。Pangen基因的信息洪流再次冲垮对象意识。

·副作用:暴躁与情绪失控复发,并伴有强烈自残倾向。

结论:“神经滤波”方案治标不治本,且稳定性不足。

研究员签字:赫尔加

——

记录条目:003

日期:蓝星413年8月15日

实验对象:引(男,28周岁8个月)

目标基因:Pangen基因(第3版),采用低剂量慢病毒载体进行长效、温和表达。

改造目的:尝试以“涓流效应”而非“洪水效应”激活基因,给予大脑更长的适应时间。

操作概要:注射过程顺利,对象生命体征平稳。

观察结果(120小时):

·基因表达缓慢上升至基准线的120%,并趋于稳定。

·未出现前期的剧烈情绪副作用。对象表现平静,但报告有“高度直觉”,能闭眼指出房间里移动的物体(超感官知觉)。

·新副作用:对象表现出极度的情感疏离和快感缺失,失去了对食物、社交等一切活动的兴趣。

结论:温和激活Pangen基因似乎会迫使大脑为了处理信息而重新分配资源,牺牲情感以换取认知。

研究员签字:谢有弛

——

……

一共进行了八次实验,每一次实验的副作用都那么令人难过。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