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中文网

北仑中文网>征途实录启航1926作者蓝烬 > 第77章(第1页)

第77章(第1页)

所以西北地区在建国前的总体农业战略,就是“耕地开发控制在满足本地人口需求的5000万亩内;畜牧发展实施牛1羊5猪3的三个千万工程;重点工作集中在涵养水土和绿化国土上。”

西北的乡寨战略,暂时决定仍然按照西南根据地的规定,人均配给3亩地。这是考虑到,虽然西北比较贫瘠,似乎应该配给更多的耕地,但总的耕地就只有那么多,超前开拓耕地的话,容易破坏生态环境,耕地的开拓,必须与生态工程同步进行。

在这样的考虑下,是逐步在西北根据地,建立3000个乡寨,容纳1500万人口,需求耕地4500万亩。西北乡寨的特殊性,是平均每个人再配给15亩草场,可以养1头牛或者5只羊,如果是一个5口之家,那么就是4头牛或者20只羊再搭上1~2匹马,这样畜牧搭配种地,就可以较快地改善农民的生活。

这就需求至少2。25亿亩草场,相当于15万平方公里,每个乡寨有50平方公里的草场,所以单个乡寨的总面积,是70平方公里。乡寨的“寨”,必然设置于农耕区,所以畜牧的时候,是需要骑马的,面积和距离,不是步行可以解决的。

而其它的畜牧地,统一纳入农场体系,用100万人口的农场,来管理和运营接近10万平方公里的自然草场以及庞大的几十万平方公里山区林地,这样相当于人均240亩草场,按照最多1牛20亩和1羊4亩各半的配比,平均每个人可以畜牧6头牛和30头羊,一个5口之家,就是30头牛和150头羊,在开头的几年,哪怕是实现一半的生产量,也非常好了。这样的产量,只有在农场的领导下,以现代科技来运营生产,才能保证产量与草场生态的平衡。

至于林地,就要看各地的情况,但西北的林地,产出是有限的,因为可生长的植物,其种类有限。所以林地的产出,必然也有限,除了少数木材外,能够培植一些蘑菇或者养点鸡,也就不错了。当然有些特殊药材,还是需要发展的。

总计1600万人口的农牧林业,在一定的农业机械化的支持下,实现上述农地和畜牧地的管理,其实并不需要如此多的劳动力。所以计划,在乡寨和合作社的组织下,要抽出一半的劳动力,除了筑路之外,用来按照科学院的规划,对西北根据地的大量地区,进行生态改良工程,逐步涵养水土和增强西北的绿化,以降低风沙和自然灾害的影响,以及保护最重要的水资源。

当然配套还有很多水利工程,将水资源从比较富余的地区,引到水资源比较缺少的地区,但优先并不是用于农牧业发展,现在的人口和开发规模,也不需要大规模的水资源加码。这些引水工程,更重要的就是进行生态工程建设。

这实际上是一个良性的循环,当水资源被引来,就可以种树植草,覆盖当地水土,而植物的遮蔽,则让水资源蒸发减少,把水锁在土壤中。而且当地的小气候,在风沙减少的前提下,可能会增加一定的降雨量。整体上本地的水资源年度获得量,就能够有一定的增长。

这种效应,在单个小地方,是难以成立的。但如果整个西北都是这样的做法,导致植被大面积地增长,最后累积起来的效应,就很可观了。

西北水土的恶化,从历史的角度看,最重要的可能就是两个原因,第一是西北由唐代的温暖期,逐步进入了寒冷期。第二当然是人工生活和生产破坏。平均温度每下降1度,按照历史经验,降水就会减少至少0。2毫米,而粮食产量几乎会下降5%以上。

李思华前世,在1987至2009期间,西北47气象观测点的年平均降水量为134毫米,与1960年至1986年期间的年平均降水量110毫米相比,降水量增加约20%。这是西北由寒冷转向温暖期、导致降水增加的明证。

不过如果不改善绿化,蒸发量过大,那么自然温暖期带来的降水,就会被过大的蒸发量抵消甚至超越,自然也就不会改善。所以要双管齐下。

所以在李思华看来,要改善西北的生产和生活条件,规模性引水、生态绿化以及自然界的气温升高,三者几乎是缺一不可。整个改良,如果在她此生的最后,能看到明显的成果,就已经是很大的成就了。

农牧林业,安排了1600万人口,根据地本地,还有大约400万人口,到建国的时候,也许还会再增加200万人口,这就是600万人口,以及大工业化建设迁来的600~700万人口,未来建国时(按1939年预估),西北的城市和工业人口,大约是1200~1300万人,而全部城乡人口,则是2800~2900万的规模。

对于这个人口规模比例,李思华自己认为是比较妥当的。西北的各项工业发展,到1939年的时候,大约需要形成200万工业人口的规模,加上其家庭,就是800~900万人,这是城市的主体人口,其余公、军、商贸和服务业等的非工业其它人口,再有个400万左右,使得工业人口与其它人口的比例,达到1:6以上的规模,基本上差不多。

在军事工业上,最重要的,需要布置在西安、包头、兰州三个地区,这主要是李思华受到了前世格局的影响,不过从现实出发,确实也是根据工业资源的状况而定的。

西安主要是航空工业基地,以运输机(C-47+C-54)和重型轰炸机(B-17)为主,生产的工业原料,自然是来自于西包公路沿线的油煤钢化工业走廊。不过短期的铝合金,只能是来自贵州,未来将在山西建立配套的铝合金生产基地。

包头是重型装备的机械工业基地,短期以32吨中型猛虎坦克、重型和中型火炮,以及多种弹药生产为主,这里将成为新中国主要的坦克和火炮生产基地,未来还将发展成为重型机械的主要生产基地。其生产所需的工业原料,与西安工业基地来源一样。

兰州则是化工生产基地,从军事上来讲,弹药研发和生产是最重要的。这个化工基地,军事应用只是一部分,未来在民工工业上更加重要。一个特殊任务是,安排生产一定的毒气弹,这是李思华预备对于日本人以牙还牙的准备。

第126章青海战役(一)

上述规模的工农业建设,自然必须配套大规模的交通基础设施。

如果以西安为中心,用干线公路网把主要的城市联结起来,例如西包公路需要超过600公里,西兰(兰州)西(西宁)公路大约1000公里,类似这样的干线公路大约要达到10条左右,总的建设规模,超过了1万公里。

不过,这里公路的修筑,相对西南地区,还是要好很多,因为地形相对平坦得多。

如果要将公路网,延伸到各个乡寨,就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了,因为乡村公路,主要靠乡寨修筑。在西北的问题,就是人力太少,而道路太远,只能是一点点来。

至于铁路,考虑主要城市、两大工业区以其它一些工业区的需求,第一阶段要完成的铁路,也超过5000公里。

时间已经进入了9月份,今年对于西北的建设,主要是进行初步的梳理和准备,还不需要马上支出大资本。真正大规模的投资,是集中在1936年和1937年。

李思华预计在1936年和1937年投入的资本,已经是计划到了每年5亿美元的规模,她还不知道美国那面跟不跟得上。如果跟不上,也只好缩减一些建设项目。本来1936和1937年年还计划在四川每年投入2亿美元的,现在也已经缩减到了1亿美元,不足的资本,只好依靠四川自己积累。

所以现在计划对陕甘为主的西北根据地,会在1936和1937两年,每年投入4亿美元,2年达到8亿美元的规模,在中日战争初期,形成西南根据地之外的,主要应对战争的新工业战略基地。

就在9月之内,陕西和甘肃两个省内,以惊人的速度,西华又完成了5个师的武装。这5个师,一部分来自于原来的地方部队,主要的兵力,还是在四川根据地完成新兵训练的人员。

而对于东北军和西北军剩余的31万余人,西华军从中选择了不到14,大约7。5万人留下,未来这7。5万人,会分配到年末组建的15个师之中,不过目前还用不上,按照计划,他们目前正在进行为期2个月的整训,还包括政治思想教育。

东北和西北军人员的选择,主要是因为这两只军队暮气沉沉,太多的兵油子,所以留下的人不算太多。其余淘汰的人员,都被充实到陕西地方,解甲归田,当然大约还有5万人左右,被纳入了陕西的地方部队。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