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内这是刺了杉山元一记,但同时也给了他一个说话的梯子。
杉山元这才有点小心翼翼地开口:“参谋本部的意见,皇军23个师团已经与西华的第4野战军,形成了在北平南部大会战的格局。皇军集中了70万兵力,在规模上非西华可比,此次胜机较大,但苦于武器弹药不足。”
“与西华军的交战经验表明,对方是模仿欧洲强国的军队,强调火力和机械化,相比之下,皇军的火力严重不足,这是两次失败都证明了的事实。”
“大会战在即,陆军部已经全力向河北前线运输弹药及其它补给,但相比西华的火力,仍有不足。”
所以杉山元的意思,是要让军费进一步向陆军倾斜,尽快加强陆军的火力水平,使之能对抗西华军。
米内心头一紧,很是愤怒,为了支持侵华,上一次海军做出了巨大让步,军费已经向陆军倾斜了很大一部分,结果这帮马鹿丢人现眼,现在还想剥夺海军的更多利益?休想!米内紧接着开口:
“事实证明,陆军的华北计划明显不切实际。华北既无油田,又缺钢铁,对于帝国的补充,是非常有限的。说是大会战,其实就是陆军已经陷入了西华军的大陷阱,被迫的决战。如果帝国不断将资源都投入到这样陆军根本无法胜利的战斗,会耗尽帝国的资源的。”
旁边的几个大佬都有点发懵,海相这是一下子就翻了桌子啊,根本不认为陆军的侵华大业能够成功,“南进派”又要卷土重来吗?
接下来的会议陷入了陆相与海相的互相攻击之中。直到裕仁不耐烦了,出面制止,两人才脸红脖子粗地停下争吵。
其实包括米内在内,在座的人都有共识,开弓没有回头箭,日军侵华不可能就此终止,谁也不敢负这个责任。而现在皇军在河北,已经被迫形成了与西华大决战的态势,这个时候可以说是“皇国兴废,在此一战”,对其暂时的资源倾斜,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米内的争执也只是表明海军的态度而已——海军的让步,是为了皇国大业,你们这些陆军马鹿,可不要以为未来就是这样习以为常,未来必须倾斜于海军。
所以这一次御前会议,在近卫首相的和稀泥下,最后的决定是,近期的钢材、油料,尽可能地供给河北前线的军备,军工生产要求全面加速,增加坦克战机和火炮等的生产,并尽快供给河北前线。关于陆军的前期损失,立即在国内编练10个新师团,并重建被西华军消灭的第3、8、10、11、20这5个一等师团,其军官开始使用过去的一些退役军官,以及大量补充参谋人员。
关于是否扩大对华战争,则争论得很厉害,但是最终这些“重臣”们还是同意了,民国的精华,在于以上海为中心的江浙沪江南地区,西华的威胁大,但是华北的收益小,柿子要捡软的捏,蒋介石国民政府就是软柿子,打败蒋介石,取得支那江南的膏腴之地,才能“因粮于敌”,补充帝国资源和财力的不足。
江南的淞沪大战,已经箭在弦上。
不过,其实大本营的决策,已经没有短期的意义了,西华不可能傻等日军的军备提升。在西华的战略中,要在初期充分利用优势军备和火力,尽量消灭准备不充分的日军有生力量,本来就是重要的顶层设计。所以抗日战争开启的初期战略,就是“侵掠如火”,要以急促的攻击,大量消灭日军最精华的有生力量,从而奠定最终胜利的良好基础。
徐向前看了看山下,对着聂荣真和熊豪感叹了一声:“终于走出来了。没有现代交通,重装备大部队的行动,还真是困难。”
三野从山西到河北的进军路线,当然选择就是正太铁路,这条由法国人修建,在1907年通车的243公里的铁路,是从太原到石家庄的大动脉。
然而在两军对垒的今天,想通过铁路运输部队,是十分困难的。
正太路的路线,其实就是联通河北平津与山西之间著名的“太行八陉”中的第五陉井陉。这条路自古以来,就是山西到河北的主要交通干线,不过既然是东西向穿越太行山,自然崎岖起伏、山高林密,地势险要。
所以徐向前三野的这一次进攻,基本上就是一场“护路之战”。
从山西到河北,正太路的走向,基本是太原-晋中-阳泉-平定-鹿泉-石家庄这一条井陉故道。
所以三野出山西,到阳泉的时候,就已经与进抵平定的日军展开了血腥的山地战。三野想用正太路进攻河北,此时心气正高的日军,也想用正太路进攻山西太原啊,双方算是想到一块儿去了。
日军从河北进攻山西的主力,此时是岩松义雄第15师团和酒井康第17师团这两个一等师团,加上一些其它辅助部队,大约6万多人。在进攻之初,他们对西华的实力是藐视的,所以才会觉得两个主力师团,就足以进攻西华新根据地之一的山西了,后来的增兵,则是因为在华北和热河的两次大战后,才惊觉他们对西华实力的预判,完全失败。
实际上,这两个师团在日军的一等师团中,也属于历史战绩比较弱的,但经过参谋本部的调整后,此时的战力,也并不逊于其它的主力师团。与李思华前世记忆中的“弱旅”并不相同。
徐向前三野的60万大军,当然也不是一次性出动,计划主要是先锋部队先打通正太线,然后再用火车快捷地运输大部队,从而一举攻下石家庄,然后横扫河北南部。
所以在阳泉和平定前线,爆发的首先是典型的山地战,狭窄的地形,使得双方很难部署大量的前敌兵力,而即使在铁道上击败了对方,不清理掉两侧山区内的敌军的话,铁路还是无法恢复通行。
所以根本上就是正太线两边山区中的山地绞杀战,谁能把敌军从一段铁道两侧的山地中驱逐出去,就可以控制这一段的铁道。
山地战中,重火力难以发挥最大的作用,很多时候是需要山地步兵的死斗的,这使得三野出山西的牺牲,与一野和四野相比,是最大的,整个走出这条正太线,来到接近石家庄的位置,死伤了1万多的士兵,可谓牺牲惨重。
当然,日军也并没有占到便宜,实际上第15和17这两个师团,伤亡接近3万人,几乎损失了一半的人马,后来不得不被115、116、117这3个师团接替,但他们同样,挡不住西华前进的步伐。
双方士兵的精锐程度、战斗意志以及对山地战的熟悉程度,其实都差不多。但问题是,西华毕竟在山地火炮以及空中轰炸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
例如,日军防守山头,就很难奏效,无论是赤龙轰炸机的俯冲轰炸,还是M34高射炮以及大口径迫击炮的集中火力打击,都使得日军的这种坚守,很难持续,因为死伤的速度太快了,而西华的火力太强大。
相反,日军的进攻正好遭到了相反的格局,西华军的火炮优势,使得日军大部队的进攻根本无法组织,损失太重,而西华对前线部队的交通线组织得力,日军的连续进攻,虽然战术精熟,但很难占到便宜。
每一场这种小战役,打到后来,总是日军首先吃不住劲,被迫先撤。而西华军从容不破,一点又一点地向着河北方向渗透,攻占日军防守的一个又一个的山区地带。
但是日军的防守还是很顽固,因为这是明显的,在山区有着地形的优势,还不能打得过西华的话,到了平原地区,西华的重火力得以发挥,岂不是更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