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慈的心情很好,但出版社主编的心情还是有些忐忑。
那天开完会定下来彩色后,他回到办公室,又有些后悔,反口的事是做不出来了,他让小干事查了查近些年体育题材的小人书,结果发现,根本没出过这个题材的。
主编:“……”
他有些不可思议,再三确认后,发现是真没有大出版社出体育方面小人书。
诚然,现在“体育”对大家来说还是个新鲜词儿,跑步、篮球这些是能运动,但也没什么特殊的,哪怕知道“乒乓外交”这个词,也仅仅是知道而已。
至于乒乓球是怎么打的,那谁知道呢?
主编试图给自己找一些反悔的理由,特地去工农兵大学里找朋友问了问,这人以前是体育老师,现在转到后勤了,看到那本画着打乒乓球的小人书时,眼睛都瞪大了。
“嚯,还有画这个的呢?”
主编把手稿递给他,“你看看这上头画的对不对?”
他的想法是,就算这画师知道乒乓这个东西,可要是不够了解,那画出来肯定有很多误差,比方打球的姿势啊、发力点啊、规则什么的,会让内行人看了笑话。
要是这样的话,他就可以正大光明反悔了。
但当过体育老师的朋友拿过来一翻,立即看得如痴如醉了。
一百多页的小人书,大多是画儿,上面文字叙述不多,很快就翻完了,朋友合上小人书,还意犹未尽,“画得真好,难道是运动员转的行?这本出版了吗?要是出版,我一定买!”
主编不敢置信,“没有错误的地方?”
“没有啊,”朋友摇头,“感觉对乒乓挺了解的,诶,说不准当过乒乓运动员呢!”
主编被朋友缠着问了一通什么时候能出版,好不容易回到出版社,坐在自己的办公桌后,沉沉地叹了口气——算了,汇款单都寄出去了,就照水彩出了吧。
说不准没那么糟糕呢?
但到底是少见的体育题材,主编由于再三,第一版只决定印1000本。
……
这一批《乒乓》,主编是报着试水之作的想法,如果反响好的话,市面会增加大量体育方面的小人书,但如果反响不好,证明这种尝试只有新意,但新意却是无谓的。
他们联系了合作的印刷厂,等到六月中旬,就印出来了一批彩色《乒乓》。
其中一本当作样书寄给闻慈,剩下的都推进了北省各大城市。
因为数量不多,其中一半都留到了省城内部书店,剩下的一部分,才推向几个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下属城市,其中有那么十本,就来到了省体校门口的书店中。
北省的省委体校是1970年办的,还参加过75年的亚运会,但没得到什么成绩。
在这里训练的,都是省城的运动员,还有少部分其他城市的,基本上都是青少年,年纪大的二十来岁,年纪小的还只有十几岁,正是活泼爱玩的年纪。
周日一放假,就约着一起出门玩。
几个足球队的孩子小跑着出门,第一个选择了正对着体校的书店。
上周因为训练不佳,教练没给放假,他们早听说书店进了新的小人书,就等着今天来看呢,一窝蜂冲进去,便熟练地奔向了小人书那一排。
但想买的没买到,倒看到一溜儿崭新的白色书脊。
“这是什么?*”马尾辫拿下来一本,“新出的小人书吗?”
“不是吧,”她旁边的白裙子凑过来,指着书面上的字念道:“乒、乓,诶,这难道是讲体育的?”她想起教练之前给他们看的书,都是讲发力技巧的。
“那怎么没有讲排球的?”马尾辫嘀咕了一声。
她一听到这是体育运动的,就没兴趣了,教练手里那些书都特别没意思,枯燥乏味,看得她只想睡觉,正想把这书放回去,白裙子却接了过来。
马尾辫笑:“小兰,你想给程浩浩带啊?”
程浩浩是体校乒乓队的,打乒乓特别好,被教练当成头号种子,有机会参加下一次国际比赛的,他和小兰是青梅竹马,一起长大的,两个人关系很好。
小兰嗔她一眼,“不许胡说!”脸却微微红了。
她翻开书一看,看到里面的彩色人物,“呀”了一声,“真是小人书!”
马尾辫立即凑了过来,“画得还挺好!”
开场是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脸蛋红扑扑的,穿着短袖短裤,怀里抱着一个脏兮兮的篮球,她举着一只手,正在侧头抹额头上的汗,栩栩如生。
两人倒是想看完,但怕书店的店员不乐意,匆匆翻了几页,就准备去付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