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一些的时候,晋王来人问王妃府里之事。黛玉便要告辞,众人正乐着,王熙凤来送她。
临行,王熙凤将刘姥姥带来的蔬果,分出一些让黛玉的人带回去。
王熙凤笑着道:“这是老太太的意思。晋王府自是什么都不缺。老太太说,刘姥姥是高寿之人,大伙儿都接接有福人的福气。”
黛玉谢过。思忖着,外祖母不一定不知道江南发生的事情。而且她似乎并不介意晋王府跟甄家保持距离。那便是最好不过的了。
回去后,黛玉便将刘姥姥带来的瓜果做成晚膳。等轩辕承稷回来后,她便讲了今日的趣闻。
轩辕承稷吃着刘姥姥送来的蔬菜,竟是比白天在宫里吃得还美味。“刘姥姥可是说的明日家去?”
黛玉道:“正是。明日我去送送姥姥。”
轩辕承稷正有此意。
二人又叙了些话,便是更往日那般,早歇早起。
次日,天一亮,黛玉带了些银两,衣物,便去了荣国府送刘姥姥。
归处(1)
次日,黛玉便带着银两和衣物,来荣国府送刘姥姥。
来府里才知,昨儿外祖母被风吹病了,凤姐儿的闺女也是。
凤姐儿正想让刘姥姥给她闺女取个名儿,让给压压,借借刘姥姥的寿。
刘姥姥便给风姐儿的小女儿,取名为巧姐。
黛玉将她带来的银子跟衣物交给刘姥姥,正好平儿也来了,将贾家诸人所赠刘姥姥之物给她。
刘姥姥乐得合不拢嘴,直道谢。
平儿说:“这包是太太给你的,让你拿去,或做个小本儿买卖,或置几亩地,以后再别求亲靠友了。”
黛玉默了默。二舅母还是这般。
昨儿黛玉一直待到天快黑了方才回去,一直跟诸人在一起。刘姥姥此番来,没有提半个求字,反倒是一大把年纪大老远背了好些蔬菜瓜果来。贾家人要给刘姥姥银两东西,不都是自愿给的么?难道跟没有他们富裕的人来往,都是打秋风?
黛玉想起自己早年来荣国府时,二舅母便是此般待她。这些年,她是从来都没有变过。
平儿又将她自己给刘姥姥的包裹给她,道:“咱们都是自己,你放心收了罢。我还要和你要东西呢,到了年下,你把你们晒干的那个灰条菜干子、豇豆、扁豆、葫子、葫芦条儿,各样的干菜带来就是了。我们这儿都爱吃这个。”
刘姥姥千恩万谢着。
黛玉心道,平儿姑娘还是很不错的。跟贾家这些势利眼很不一样。
又见刘姥姥拉着的外孙板儿,在那儿拧来拧去的。看到黛玉后,又悄悄地躲到刘姥姥身后去了。
黛玉笑着道:“姥姥,把板儿送学吧。往后板儿每年读书的钱,我着人送来。”
刘姥姥忙拉板儿出来道谢,谁知那板儿扭捏着就是粘着姥姥。
众人一番说笑,又有一个小丫头,拿了个成窑钟子来,递给刘姥姥:“这是宝二爷给你的。”
那成窑的钟子,原是昨儿贾母带着刘姥姥、宝玉、黛玉等去栊翠庵的妙玉处喝茶时,刘姥姥喝过茶的那个杯子。谁知那妙玉小师父是个有洁癖的人,说要扔那杯子,被宝玉把杯子抢了下来。今儿,宝玉便差人把杯子给刘姥姥了。
那成窑是前朝的官窑,每年烧制的瓷器是有定数的。如今成窑已经不开了。前朝成窑里烧出来的瓷器,便成了珍贵的古玩。一般只有王公贵族,达官贵人之家,才会用。
那妙玉小师父,原是出身仕宦之家的小姐,自幼带发修行。她所带的茶具,皆是价值连城。
贾母处的鸳鸯也来送刘姥姥,给她送了些衣裳。
刘姥姥说要去辞谢宝玉跟众姐妹。鸳鸯道:“不用去了,他们这会儿不见人,回来我替你说,闲了再来。”
黛玉道:“姥姥,您家去儿收拾收拾,想来转转了,晋王府随时欢迎您。”
把刘姥姥送走后,黛玉也该回府了。外祖母病人,需要休息,也不便多打扰。原来她未出嫁前,在这屋里,也无需人陪。如今她出嫁了,来这屋里便是客了,外祖母怎么也不得冷落了她的。想到此,黛玉也跟贾家诸人告辞。
临行前,在园里的分路处遇到了宝钗。她道:“颦儿,跟我来,有句话要问你。”
黛玉步履略滞了滞。宝姐姐怎还喊我颦儿?这名儿还是儿时宝玉表哥给她起着玩儿的名字呢。若是不愿喊她一声王妃,喊声妹妹,总是可以的吧。
不过黛玉也不生气。她跟这个家也无甚关系,见他们不过是回来看外祖母是碰上了,没必要置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