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年纪看,八九岁应该懂得“太子”的意义了,但从青雀的反抗方式是在地上撒泼打滚看,他似乎又不太明白“太子”代表着什么,只是觉得这样东西大哥能得到,小弟也能得到,就自己没有,真是太不公平了。
她接着李世民的话继续说道:“二哥还不知道这事的后续吧。”
看着李世民疑惑的眼神,长孙皇后抿唇一笑:“承乾笑青雀,把青雀给笑恼了,兄弟俩吵出了火气,狠狠地打了一架。”
“哦?”李世民来了兴趣,八九岁的小孩子打架,很是正常,旁边又有侍从们看着,也没传到他耳朵里,想来也没有打出什么毛病,“谁打赢了?”
“二哥猜一猜?”长孙皇后眨了眨眼。
“承乾的个子高一些,青雀的体格壮实一些。”虽然从天幕那里知道李泰是一个后世闻名的胖子,但李世民依然不愿承认他把儿子养胖了,“我猜两人平手。”
“都没有好好猜,二哥真是惯会钻空子。”长孙皇后轻轻推了李世民一下,没有继续卖关子,“侍从们不敢使劲拉,还是丽质看到,指挥着她训练的娘子军上前把这难分难舍的兄弟俩分开了。”
“两人被妹妹教训了一通,折腾了好半天,兄妹三人窝在一张塌上睡着了,我去瞧的时候,承乾和青雀还搂在一块呢,不知道他们睡醒看到对方会是什么感觉?”长孙皇后促狭一笑。
李世民也跟着妻子笑了起来,抚摸着她眼角的细纹:“观音婢”
他听出了她这段话的意味。
丽质之前听天幕讲了平阳昭公主的事迹,闹着也要像她姑姑那样建功立业。
观音婢拗不过她,请来了从前跟在姐姐身边的女将女兵,在宫中搜罗了一群健壮的女仆,建立了一个不伦不类的娘子军。
她是借着此事,为女儿的娘子军过明路。
如何不是至亲至疏夫妻呢?
李世民长叹了一口气:“既然丽质有这样的志向,做父亲的又怎会阻拦呢?”
“为丽质分配几位女官,协助她写一份在天下广募英雌的奏折呈上来,形成定例,不至于朝令夕改。”
“南北朝有花木兰那样的巾帼英雄,如今又有姐姐的榜样在前,丽质的受宠天下皆知,响应者虽不至于甚众,但选出一队娘子军也绰绰有余了。”
“再不济,也能让民间少溺一些女婴,也是善政。”
“二哥”长孙皇后语气中充满着感激,她轻轻地倚靠在李世民的怀中,这个角度,没有人能看见她嘴角浅淡的微笑。
是啊,古有花木兰,今有平阳昭,谁说女子不如男呢?
宋朝。
赵匡胤深情地握住了王皇后的手,几乎要热泪盈眶:“梓童至孝,得妻如此,夫复何求。”又扭头对着随行的史官使了个眼色:“有王氏这样的皇后,实乃天下之幸啊。”
负责起居注的史官接收到了官家的信号,提笔记下了这段帝后和睦的佳话。
此情此景,还要追溯到赵匡胤将两个弟弟下狱一事,随后不久,杜太后病情加重的消息就传到了前朝,把赵匡胤架在了进退两难之地。
不理会吧,有违孝道,若是老娘真的因此出了什么大事,更是会被天下人口诛笔伐。
过去吧,明女郎还未讲完,讲完说不定又要抽取弹幕,之后还有一大堆与天幕相关的政事需要处理。再说了,若是老娘张口就要求自己把两个弟弟放出来,他是放,还是不放?
赵匡胤愁眉不展,下面的臣子们也静默不言,空气中唯余明女郎讲话的声音,场面就这样僵持住了,但也不可能一直拖下去。
关键时刻,王皇后宫中的宦者气喘吁吁地跑来求见,带来了一个让众人都如释重负的好消息:“娘娘遣小的来禀告官家,内廷高位妃嫔已悉数到太后娘娘面前代官家尽孝了,还请您以国事为重。”
顿时,满殿都是夸赞王皇后至纯至孝、贤德明理的声音,赵匡胤也对自己这个继妻刮目相看:
此事并非简单的侍疾,须知母后病笃,如今又受了这么大刺激,王氏如此行事,若是母后有什么三长两短,她肯定逃脱不了干系,某种程度上,算是替自己担下了这个责任。
不过,还知道叫上内廷高位妃嫔,将风险分出去一部分,也并非莽撞之举。
傍晚,朝臣悉数归家,赵匡胤也起驾去皇后宫中宽慰妻子,谁知王氏又给了一个惊喜,只听她从容不迫地告诉自己:“母后已然明白了官家的苦衷,决心安心养病,如今已经安然睡下了。”
这才有了赵匡胤这番情真意切的夸赞,甭管王氏是怎么做到的,反正母后消停了,就算之后病重离世,这个锅也扣不到自己头上。
王皇后但笑不语。
杜太后可是个聪明人,只是缺一个人点醒她罢了。
事情已经到了这种地步,就算官家放过了未来的宋太宗,这满宫的妃嫔身后的势力也不可能放过他。
对于杜太后而言,她现在只有两条路可以走:
一是她闹腾来闹腾去,大儿子的名声臭了,两个小儿子的性命也保不住。
二是她认清了现实,等天幕说出真正的宋太宗之后,还能留下另一个幼子的性命,让他做个富贵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