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明朝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相比过去,强大了何止百倍。这些进步,民间的百姓都是能切身体会的感受得到。吃饱穿暖只是基本,最关键的是,明军战无不胜的战绩,更让人血脉喷张。明军早在十年前就灭亡了北元余孽,再到现在,制霸东南垭。领土面积,相较于正统年间,扩大的整整两倍。许多百姓心中很容易产生比较,但是《大明律》明确规定,若是妄议皇室,属于“大不敬”的行为。太上皇朱祁镇,侥幸逃脱被喷的下场。但是,宋朝就没有那么好运了。众所周知,宋朝分南北两宋,曾经发生过“靖康之耻”、“弃都南下”的黑历史。跟大明这么一对比,真是弱爆了。同样是汉人建立的政权,汉唐虽不及大明,但好歹较为亮眼。相比之下,宋朝?呵,一个连大一统都不能做到的中原王朝,燕云十六州更是成为了永远的痛。本来,民间百姓尽管对宋朝看不起,但是他们不敢直接开口喷。直到,“澄海山西”写的《灭宋》一书出现,彻底点燃了舆论狂潮。这本通俗小说竟然能光明正大的摆放在天书阁的书架上,而且还是十分显眼的位置。证明了什么?证明,官方是默许这种贬宋思想的。《灭宋》之所以能一夜爆火,最关键的原因就在于,其炸裂的书名。吸引了一大波路人,大家纷纷好奇,直娘贼,究竟是哪位大神作者,敢这么写?这两个字都认识,可放在过去,谁敢想啊?不管是不是一坨,高低得吃一口试试。这不看还好,一看便一发不可收拾。书中奇特的脑洞,扣人心弦的描写,极度冲击的想象力无一不在深深地吸引着每一位读者。民间,已经有不少文人以写书为生,他们看到《灭宋》那么赚钱,于是纷纷跟风。既然贬宋有话题量是吧?好好好,我也要跟风!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各类贬宋小说横空出世。曾几何时,明朝以宋朝“接班人”自居,在法统上宣称“继宋统”。元末时期,民间起义者多使用“恢复宋治”的口号。在《南村辍耕录》记载:“中原红军初起时,旗上一联云:“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朱元璋身为其中一员,起义时想必也是喊的这个口号。想必大家都听说过这么一句诗:“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开大统天。”这句诗记载在《明太祖实录》的参考文献《国初事迹》中。然而,却在另一本私修史《皇明纪事录》中,也记载了此事,只是细节上略有不同。“设浙东行省于金华府。上于省门建立二大黄旗,两傍立二牌,旗上书云:‘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明大宋天。”牌上书云:‘九天日月开黄道,宋国江山复宝图。’”有人会说了,私修史不就是等同于野史吗?也不能这么说的,有时候,非官方史料或许记载得更为真实。暂且不去讨论,为何明朝官方修史会将“大宋天”改为“大统天”。至少,朱元璋以“宋朝接班人”的身份起义,这一点不可否认。朱祁钰登基之前,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无论是朝廷,还是民间,对宋朝的感观都是极好的。然而现在发生了巨变。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世道变了,导致人心也变了。当今皇明,强盛无比,让民间百姓建立起深深的自豪感,这是无可厚非的事情。那么,该如何衬托皇明的强大呢?俗话说得好,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汉人政权中,国土面积最小的宋朝,首当其冲受到舆论攻击。光是宋朝的“崇文抑武”这项国策,打仗居然让文官或太监指挥?就该喷!在朱祁钰之前的所有皇帝,也是这么干的,但他们可不能喷呀。于是,老百姓只能将怒火发泄到宋朝身上,认为是宋朝皇帝带坏了明朝贤君。实际上,他们可就喷错了。明朝虽然以“宋之继承者”自居,却大量沿用元朝的制度,而非宋朝。朱祁钰对于这么舆论的变化,没有放在心上,他不做干预。随便你们怎么喷,没有关系,反正别喷明朝皇帝就行。也不是只喷宋朝,游牧民族建立起来的元朝也是被喷得很惨。如今大明的思想之开放,前所未有。朱见济和朱见澄两兄弟,在礼部和刑部分别发光发热。一个月后,大明官方诗刊《风月颂》上架天书阁。朱见济调用力量,收集了许多民间优秀诗词,联系上作者之后,刊登上去。不过呢,诗词的内容大都相对平庸。此平庸,不是指作诗水准平庸,而是指内容比较贫乏。还是老套路,大都是借景抒情的手法。诗词中表达出来的思想核心,并不是大家想看的那种。请问,你想看一个怀才不遇的书生,来到一片竹林,然后灵感爆发写出来的诗吗?说实话,没人想看的。天书阁的书籍那么多,如果没点爆炸性的内容,你如何吸引消费者去购买你这本书?以前,那是大家没得选,哪怕是糟糠,也不得不咽下去。而现在,你还在走过去的老路,如何能适应市场?即便《风月颂》始终摆放在书架的显眼位置,甚至,营部还接到礼部的委托,对此书大加宣传,搞出什么优惠活动,诗人交谈会等等,想要拉拉销量。结果就是,翻不起半点波浪。最败路人缘的是,你起了个“风月”的书名,结果里面全都是正经诗?这谁能受得了?反观最不起眼的角落里,某些真正的“风月诗”,倒是卖得挺好。食色性也,懂得都懂。像诗刊这种小众书籍,通常都没有预览版的。不像小说,书架上通常都会有五六本已解封的,有很多人就是拿着一本小说坐在地上追读。你想看?那就花钱去吧。《风月颂》属于是标题党,有部分人买了之后直呼上当。朱见济的创业,算是失败了。:()土木堡之变后,我发动夺门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