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电报被呈到中央最高层时,正值政治局全体会议讨论下一个五年计划粮食配额分配,由最高领袖委员长同志亲自主持,任何事务都一律不得打断会议。
结果是:北线最高指挥部在八小时内未获得任何明确指令,只能被迫自行为叛乱地区调拨兵力。
也因此,被用于正面战场的第十一装甲集团军与第二近卫集团军临时被抽调两个旅前往镇压,导致前线防线空虚。
对于战争而言,八小时,己经足以让整个战局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瓦尔托利亚帝国高层仍在诺维格勒的会议室中争论“泽内斯产粮区的配额是否应转由国有合作社分配”,而北部集团军群己经开始调整作战部署,发起了自战争爆发以来最迅猛的一次攻势。
在第七装甲军与第九摩托化步兵师组成的右翼战斗群率先出动下,雷瓦尼亚装甲集群绕过了原本设防严密的正面阵地,沿着山地地形薄弱地带高速推进,从瓦尔托利亚防线的侧翼切入。
与此同时,随着雷瓦尼亚军队深入三国腹地,那些游击队和反抗组织也纷纷行动起来,铁路工人主动瘫痪运输线,并给雷瓦尼亚的装甲部队引路绕过瓦尔托利亚人的防线;反抗军配合雷瓦尼亚空军发动“熄灯行动”,切断城市电力系统,为夜袭扫清障碍。
北方集团军指挥部迅速反应,将战术目标从“夺取交通线”升级为“城市夺控”。
第二装甲集团军与第八步兵军团展开城市合围战,并在当地人的带领下逐街清扫,攻势效率远远超出预计。
短短十日,三国境内所有主要城市与交通枢纽被雷瓦尼亚与反抗军联军夺取,残余瓦尔托利亚守军溃逃或是放下武器投降。
第十一日,弗尔尼亚军团主力自北部森林地带抵达阿莱图峡谷。
而雷瓦尼亚的第西摩托化步兵师也几乎在同时到达,两军于峡谷中会师,战地记者用胶片记录下那一刻:
两支军队的指挥官站在坦克车身上,彼此握手;西周的士兵在雪地上支起了简易的旗杆,一面是雷瓦尼亚的黑鹰军旗,一面是弗尔尼亚的蓝白色旗帜。
他们没有统一的语言,也没有统一的服装,但此刻的他们却站在了历史的同一边,对抗同一个强大的对手。
随着三国内部平定,瓦尔托利亚的残军清扫完成之后,雷瓦尼亚北部集团军群终于迎来了真正意义上的战略突破。
尽管初期进攻损耗惨重、调度混乱,甚至一度陷入指挥瘫痪,但在这场战争中,一次胜利往往意味着另一场战役的可能,而这一次,胜利者显然己经获得了主动权。
地图上,那座镶嵌在东北部最重要的城市——尼古拉耶夫卡,终于从纸面上的目标,变为了作战命令上真正的第一主攻方向。
这是一座没有退路的城市。
尼古拉耶夫卡是瓦尔托利亚“工业五年计划”的象征之一,无数政治宣传画与纪录片将它塑造成“瓦尔托利亚的光辉之都”,“红色机械之心”。
它没有被列入后撤计划,因为在中央委员会眼中,尼古拉耶夫卡是不容失守的。
但也正因如此,它成了下一场决战的舞台。
雷瓦尼亚北部集团军群在完成补给整合后,以第西、第七、第九军为突击集群,自南部向尼古拉耶夫卡推进。
弗尔尼亚军团此时亦并肩作战,在彻底收复了在上次战争后被迫割让的领土后,由北部向这座城市进发,完成南北合围。
前方,是尼古拉耶夫卡厚重的红砖城墙、高耸的铸钢烟囱、纵横交错的铁路网,以及帝国第二近卫集团军的主力守备部队。
雷达阵列、远程火炮、高射机枪巢……从远远望去,这里仿佛不是城市,而是一个镶满了火炮的战争堡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