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令营的日程过半,紧张的学习和切磋之余,组委会特意安排了一项别开生面的活动——团队协作解题挑战。
旨在考察学员们的沟通、协作能力,以及在压力下的团队配合。
所有学员被随机重新分组,西人一队。
巧合的是,苏白、陈浩、李清以及另一位来自东部沿海省份,以思维敏捷和表达能力强著称的女生孙莉分在了一组。
挑战规则很特别:
每个团队需要在三小时内,共同攻克一道极其复杂的开放性数学问题。
这道题没有标准答案,更注重解决方案的创造性、严谨性和团队合作过程。
最终需要提交一份完整的报告,并推选一人进行十分钟的陈述答辩。
他们的题目是关于“最优网络路径设计”的模型构建与优化,涉及图论、组合优化和一点点初等的线性规划思想,问题背景却设定得颇为有趣味性。
拿到题目后,西人迅速围坐在一起。
“时间紧,任务重,我们先各自审题五分钟,然后快速交流一下初步想法,如何?”
孙莉率先开口,她显然很有组织讨论的经验。
“同意。”苏白点头。
陈浩和李清也表示赞同。
五分钟沉默的审题时间。
每个人都在纸上飞快地演算、勾勒。
“我觉得核心是建立图模型,顶点代表节点,边权代表成本或距离……”
陈浩最先开口,指向问题本质。
“但这里有个约束条件,某些节点之间的连接不是随意的,有容量限制。”
李清补充道,她心细,注意到了细节。
“而且目标函数不是简单的总路径最短,是最大延迟最小化,这有点棘手。”孙莉蹙眉。
苏白一首在倾听,此时才开口:
“大家说的都对,建模是关键。
我建议我们分一下工:
陈浩对图论熟悉,主要负责模型构建和性质分析;
李清细心,负责校验约束条件和数据;孙莉擅长表达和整理,可以负责报告框架和语言组织;
我来尝试设计核心的优化算法思路。我们随时保持沟通,迭代改进。”
他的分工建议清晰合理,充分考虑了每个人的特点,瞬间得到了大家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