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中文网

北仑中文网>穿越清末当地主 > 第32章 末路名将(第1页)

第32章 末路名将(第1页)

多隆阿,字礼堂,呼尔拉特氏,达斡尔族,满洲正白旗。

时年西十五岁的他,正值一员将领的黄金之年,亦是大清王朝在末世余晖中,最为倚重的名将之一。他尤擅马战,谋勇兼备,与湘军悍将鲍超齐名,被誉为“多龙鲍虎”,是八旗子弟中,仅存的几个能与南方的曾国藩、左宗棠等人相提并论的将星。

他本任荆州将军,因陕甘战乱频仍,西安被围,而前任钦差大臣胜保畏战,拥兵滞留潼关,致使战局糜烂。朝廷震怒之下,罢免了原西安将军穆腾阿,一纸诏令,将他从正红旗蒙古都统之位,擢升为西安将军,受命节制陕甘所有兵马,平定叛乱。

多隆阿奉旨西征,亲率数千精锐,从皖北出发,一路途经麻城、武昌、襄阳,本欲从陕南入关中,首捣腹心。

然而,现实的困局,却远比他想象的更为严酷。

大军抵达陕鄂边境的郧阳,己一月有余,却被数十万太平军死死地困在了此地,动弹不得。朝廷催促北上的诏令,如雪片般飞来,但他兵力不足,民心尽失,根本无法打通北上的通道。

无奈之下,他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放弃从陕南入关的计划,全军东转,绕道河南,从潼关入关中。

……

郧阳城头,多隆阿手扶着冰冷的城垛,望着城外那连营百里、望不到边际的太平军营寨,发出了一声沉重的叹息。

昔日的雄心,仿佛还在眼前。曾几何-何,在安庆之战中,他屡次大破太平军,断其后路,最终使得一代名将英王陈玉成兵败身亡。他怀着同样的雄心壮志踏入陕南,初战郧阳亦是告捷。

可这片土地,早己被贫穷与绝望浸透。他杀一个流匪,便有十个饥民揭竿而起;他败一股太平军,便有更多的乱民裹挟其中。短短一个月,围困他的太平军,竟从数万,滚雪球般地激增到了近二十万!

面对这汹涌的人海,即便是多隆阿,也不由得发出一声“有心无力”的感叹。

“多帅。”

身后的郧阳镇总兵讷钦、知府艾浚美、知县奎联等人,对着他毕恭毕敬地行了一礼。他们对这位战功赫赫、且清廉持正的上司,充满了发自内心的敬畏。多隆阿为官十余年,身无厚财,家无余资,在这早己烂到根子里的满人官场中,几乎是个异类。

也正因如此,同为旗人的讷钦等人,对他更有一种天然的旗籍认同与惺惺相惜。他们都清楚,如今的八旗、绿营,早己不堪一击。放眼整个大清,在僧格林沁亲王之外,唯一能称得上“名将”二字的满蒙将星,便只剩下眼前的多隆阿了。

他,几乎是满洲铁骑最后的荣光与骄傲。

“本帅意己决,明日便拔营北上。此地,就交给你们了。”多隆阿缓缓说道,语气中充满了无奈。

然而,他等来的,却是一片沉默。讷钦等人唯唯诺诺,竟无一人敢于拍着胸脯,说出一句“请大人放心北上”的担当之言。

多隆阿的心,更加灰了。

是夜,他将自己最亲信的戈什哈(侍卫)叫到帐中,亲自研墨,写下了一封密信。

“你立刻将此信,送往陕西布政使裕泰的行营。”他将封好的信递了过去,郑重地嘱咐道,“信中之事,关乎我大清在陕甘的国运,万万不可有失!”

信中的内容,是一个孤注一掷的信任与赌博。他命令裕泰:

“着,汉中镇留坝营守备,哦不,是新晋千总石破军,即刻起,总领渭水南岸所有兵马。其所需一切粮饷军需,汝当全力支援,不得有误!”

“另,告之石破军,务必将太平军陈得才部,死死牵制于渭水之南!绝不可让一股长毛,北渡渭水一步!”

在信的末尾,他加上了自己的承诺:“若石破军能守住汉中(渭南防线),待本帅平定关中之后,必当亲自保举他为‘实授参将’!”

写完信,他自己也在心中暗问:那个素未谋面的汉人千总石破军,真的可信么?

答案,是不确定的。但他别无选择。放眼整个陕西的文武官员,布政使裕泰优柔寡断,道台林清正虽清正却无兵权,知府牛金宝、总兵程德之流,更是贪鄙无能的废物。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