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快亮时,被困的队员终于被救了出来。巧儿蹲在塌方边缘,摸着的岩石,银锁的暖流顺着指尖涌入山体,那些松动的石块竟渐渐稳定下来。考古队队长握着她的手连声道谢:“多亏了你,不然真要出大事!”
王老实夫妇赶过来,看见女儿满身尘土,心疼得首掉泪。巧儿笑着擦了擦脸:“我没事,爹,娘,后山的结构我摸清了,以后能好好保护它。”她抬头望着群山,银锁在晨光里闪着光,仿佛与山脉连成了一体。
晨雾渐散,后山的轮廓愈发清晰。塌方处的岩层像一道狰狞的伤口,碎石间还夹杂着宋代古墓的青砖残片。考古队队长蹲在废墟边叹气:“这山体本就因李霸天的非法勘探变得脆弱,昨晚的冻融又加剧了岩层开裂,再这么下去,古墓和村子都得遭殃。”
巧儿指尖划过岩石裂缝,银锁传来细微的震颤,像是在回应山体的脉动。她忽然想起祖辈日记里的记载:“青石山系,岩脉如骨,水脉如血,骨血相连,方得久安。”结合课堂上学的地质知识,一个念头在她脑海中逐渐成形。“队长,这不是单纯的塌方,是岩层劣化引发的连锁反应。得先做全面勘察,再制定治理方案。”
她立刻掏出手机给大学教授打视频电话,屏幕里的教授看到现场画面,神情凝重:“这是典型的碎裂结构边坡破坏,得按‘先监测、后治理、再巩固’的思路来。你之前画的地质图很关键,可结合数字化手段做精准评估。”挂了电话,巧儿翻出背包里的地质罗盘和笔记本,开始在塌方周边测量记录,银锁不时发热,指引她找到几处隐蔽的裂缝。
正午的日头爬上树梢,村民们陆续赶来帮忙清理现场。村西的张伯蹲在石头上抽烟,看着的山体摇头:“这山怕是保不住了,以前李霸天说挖矿能致富,现在矿没挖成,山倒要塌了。”这话引来一片附和,有人小声嘀咕:“不如让外面的工程队来采点石料,多少能换点钱。”
巧儿听见议论,停下手里的活走过去:“张伯,这山不能动。后山是咱们村的风水林,也是水源地,挖石料只会加剧滑坡。”她翻开笔记本,指着地质图解释,“您看,咱们村的水井都靠山体渗水补给,要是岩层彻底破坏,以后连喝水都成问题。”
王老实蹲在一旁帮腔:“巧儿在京城学的就是这个,她的话错不了。”可人群里还是响起质疑:“不挖石头,不采矿,咱们靠啥过日子?”巧儿攥紧发烫的银锁,忽然想起西藏墨脱发展林下经济的案例,眼睛一亮:“咱们可以靠山养山,像祖辈那样护着山,山自然会给咱们饭吃。”
当晚,巧儿在村委会开了个动员会。她把教授传来的危岩治理资料投影在墙上,指着“锁头、束腰、固脚”的示意图讲解:“高处松动的危岩要打锚索锁定,中部用锚杆注浆加固,底部劣化带得注浆补强,这是重庆三峡库区的治山经验,能保山体稳固。”她又拿出祖辈的日记,“二百年前咱们村就有‘养山会’,禁滥砍、防野火,现在咱们也能搞生态护山,再种点中草药、搞生态旅游,不比挖山强?”
台下有人皱眉:“搞这些要花多少钱?”巧儿早有准备,翻开另一份文件:“我问过教授,地质灾害治理有专项补贴。咱们出人力,政府给技术和资金,考古队还能帮咱们申请文物保护配套资金。”她举起银锁,“这锁是祖辈传下来的护家宝,护山不是我一个人的事,是咱们全村的事。”
这时,村支书推门进来,手里拿着一份文件:“巧儿说的没错,乡里刚下文,支持咱们搞生态保护示范村,还能对接科研院所的技术支持。”他把文件拍在桌上,“我带头报名护山队!”村民们见状纷纷响应,张伯第一个站起来:“我也来,当年我爹就是养山会的会首,这活儿我熟!”
三天后,地质勘察队进山了。巧儿带着队员们穿梭在山林间,银锁成了天然的“预警器”,走到地质脆弱处就会发烫。她用无人机勘测地形,在重点区域安装裂缝计和倾斜仪,构建起“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这些设备能24小时监控山体变形,哪怕几厘米的位移都能报警。”巧儿给村民们演示监测终端,“以后用手机就能看山的情况。”
勘察过程中,银锁在老银杏树下剧烈发烫。巧儿顺着暖流指引,在树根处发现了一块刻着“奉禁碑”的石板,碑文写着“禁砍山林以荫水源,违者罚戏示众”。“这是乾隆年间的护山碑!”考古队队长惊喜地说,“说明你们祖辈早就懂林水相依的道理。”巧儿抚摸着碑文,忽然明白银锁的暖流不是神力,是祖辈护山智慧与现代地质知识的共鸣。
方案敲定后,施工队正式进山。巧儿每天天不亮就上工,跟着工人学打锚杆、检查注浆质量。有次排查危岩时,银锁突然发烫,她立刻叫停施工:“这里岩层有隐裂,得先做应力测试。”工人不信,结果钻探发现果然有横向裂缝,避免了一场坍塌事故。施工队队长竖起大拇指:“这姑娘比仪器还准!”
护山的同时,巧儿牵头搞起了林下经济。她从林科院引来灵芝、金线兰菌种,组织村民在山林空隙种植。又请县里的电商专家培训首播带货,把山核桃、酸枣加工成特产销往外地。张伯的儿子还开了家“银杏民宿”,接待来考古队参观的游客,生意格外红火。“以前靠山吃山,现在养山靠山,收入比挖矿时还多!”张伯拿着卖灵芝的钱,笑得合不拢嘴。
深秋的一天,暴雨突至。监测终端突然报警,后山一处危岩出现厘米级位移。巧儿披上雨衣就往山上跑,银锁在口袋里滚烫。她组织护山队按预案行动:打开排水渠疏导雨水,在危岩周边堆筑拦石坝,启动应急注浆设备。雨夜里,村民们举着矿灯忙碌,银锁的光芒在雨中格外明亮。
天亮时,雨停了。监测数据显示山体己稳定,没有发生新的坍塌。地质专家赶来检查后赞叹:“你们的应急处置太专业了,排水及时、加固到位,这才守住了山体。”巧儿望着远处云雾缭绕的群山,银锁的暖流渐渐平复,仿佛与山体的脉动达成了和谐的共振。
两个月后,危岩治理工程完工。高处的锚索如银线般守护着危岩,中部的锚杆像筋骨般支撑着山体,底部的注浆层筑牢了根基。监测站的太阳能板在阳光下闪光,与山间的红叶相映成趣。乡里来人验收时,给村子挂上了“生态保护示范村”的牌子。
揭牌那天,村里办了场热闹的联欢会。张伯带着老人们唱起了祖辈传的护山歌,孩子们围着老银杏树追逐嬉戏。巧儿站在山坡上,看着村民们脸上的笑容,又望向连绵的群山。银锁在胸前轻轻发烫,她忽然读懂了祖辈的心意:所谓护山,就是守护家园的根脉;所谓银锁的力量,是代代相传的敬畏与坚守。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奉禁碑”上,与银锁的光芒交织在一起。巧儿摸着石碑上的字迹,仿佛听见了祖辈的回响。山风穿过树林,带来阵阵松涛,那是山的回应,也是家园的赞歌。她知道,这方山水的守护,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