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笑了笑,眼角那密集的皱纹如同沟壑,可笑容里却满是真诚与温暖:“芋头和柴火,都是老哥带来的。要不是你,我这老骨头可不知道该怎么熬过这寒夜。”
陈翁看着他诚恳而平静的眼神,迟疑片刻,终于伸出粗糙的手,小心地接过了那碗热汤。冰冷的手心贴着碗壁,贪婪地汲取着那份灼热的温度。腾腾的热气扑在他布满岁月刻痕的脸上,暖意首透入冻僵的骨头缝里。他深深嗅了一下那熟悉得令人心安的气息,然后小口地啜饮起来。每一口下去,冻僵的五脏六腑都仿佛被暖流重新唤醒了生机。
“这……这味儿,”陈翁的声音带着暖意融化的松弛,“跟我家那口子熬了一辈子的一样……可不敢污了您的……”
舜摇摇头,也给自己盛了一碗,捧在手中捂着手:“什么污不污的。人活一口气,粮暖一条命,道理都一样。”他轻轻吹了吹热气。
乙仲默默地立在门的暗影里看着这一幕。他身形消瘦,一袭黑衣在暗影中几乎融为一体,唯有那双眼睛,在黑暗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他看着舜和陈翁,心中五味杂陈。
屋外风雪呼啸得更加猛烈了,如同狂暴的巨兽在撞击着脆弱的柴门和薄薄的土墙。草庐却因炉火与芋香的存在,显得格外固守着一份沉重而踏实的暖意。
乙仲是个神秘的人,没人知道他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他总是独来独往,带着一种让人难以捉摸的气质。他在这草庐外己经徘徊了许久,似乎在等待着什么,又似乎在寻找着什么。
舜与陈翁坐在炉边,一边喝着芋汤,一边交谈着。陈翁说起自己的过往,那些在苦难岁月里与家人相依为命的日子。舜静静地听着,不时插上几句安慰的话。在这冰天雪地的草庐里,他们的对话如同温暖的炉火,驱散着寒冷与孤寂。
乙仲在暗影中静静地听着,心中不禁泛起涟漪。他想起了自己曾经的温暖时光,那时的他也有家人的陪伴,有温馨的家。然而,命运的无常让一切都化为泡影,如今的他只剩下孤独与漂泊。
“舜,你为何对这老者如此关怀?”乙仲终于忍不住从暗影中走出,打破了这份宁静。
舜抬起头,看着乙仲,眼中没有丝毫的惊讶:“人皆有难处,在这寒冬里,一碗芋汤或许就能救一条命。这不过是举手之劳。”
乙仲微微皱眉,似乎对舜的回答并不满意:“举手之劳?可这世间又有几人愿意付出这举手之劳?”
舜笑了笑,站起身来:“若是人人都不愿付出,这世间便会陷入无尽的冰冷。我们虽渺小,却也能为这世界增添一丝温暖。”
乙仲沉默了,他看着舜,心中对这个看似平凡的人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敬意。
大雪初霁,冬日苍白的阳光费力地刺透稀薄的云层,惨淡地铺在宫殿的金黄琉璃瓦上,却丝毫融化不了檐下倒垂着的、粗壮尖锐的冰棱。
大殿之内,青铜饕餮纹鼎腹中炭火燃得极旺,跳跃的火苗映照着殿内斑驳陆离的壁画,那些古老传说中的神灵与异兽仿佛在火光中蠢蠢欲动。裹在厚重玄狐氅衣里的丹朱,斜倚在铺着整张虎皮的宽阔矮榻上。虎皮的毛蓬松而柔软,丹朱半陷其中,享受着这份奢靡带来的舒适。
一个眉清目秀的侍女跪在旁侧,她的眼眸如同清晨山林间的露珠,纯净而明亮。手中捧着温润的羊脂,小心翼翼地涂抹着丹朱半露在宽袖之外的、略显苍白的手腕。那手腕纤细却不失男子的骨感,侍女的动作轻柔而专注,仿佛手中握着的是世间最珍贵的宝物。丹朱半眯着眼,像是在品鉴某种细腻的触感,又似陷入了漫无边际的思绪。
内侍脚步轻悄得如同狸猫,踏着冰凉的金砖地面进来,每一步都小心翼翼,生怕惊扰了这殿内慵懒的氛围。他伏低身子,恭敬得近乎卑微,轻声禀报:“禹……在外候了许久,雪中站着呢,说是带了急务呈奏给殿下您裁断。”
丹朱从鼻子里发出一声意味不明的轻哼,像是鼻腔里堵着什么东西,又像是对这打扰的极度不满。他不耐烦地抽回手腕,顺手在那侍女的面颊上捏了一把,侍女微微一惊,却不敢发出丝毫声响,只是脸颊泛起一抹淡淡的红晕。丹朱撇了撇嘴,说道:“让他进来候着。啧,下雪天也不让人消停。”
门外带进一股湿冷的寒气,瞬间打破了殿内温暖而静谧的气息。禹大步走了进来,他高大的身躯依旧挺拔,犹如一座不可撼动的山峰。身上披着的粗陋蓑衣上冰霜融化后留下大片深色水渍,沿着衣角不断滴落在地面上,沾着干草屑的草鞋在光洁的地面上留下一个清晰带着泥泞的印痕,与这华丽的大殿格格不入。
他身后跟着两个同样风尘仆仆的随从,费力地抬着一卷沉重的、由细密柔韧的树皮纸卷成的图卷。
他停在距丹朱矮榻五步开外的金砖地上。金砖在黯淡的光线中隐隐透着冷光,与他沾满泥水的草鞋形成鲜明对比。禹沉毅的脸上,刻满了长途奔波的疲惫,那深深的皱纹里,藏着无数个风餐露宿的日夜。他的嘴唇因寒冷而微微发青,干裂的口子渗着血丝,可他的双眼,依旧透着坚毅的光芒。
他没有急于开口,只是将目光投向矮榻上那位裹在华丽狐裘中的殿下。丹朱慵懒地斜倚在矮榻上,狐裘的毛蓬松柔软,泛着奢华的光泽,将他整个人衬托得更加养尊处优。炭火盆里的火苗欢快地跳跃着,散发着融融暖意,龙涎香的馥郁香气在空气中弥漫开来,可在这过于空旷的殿堂里,一切都显得如此奢侈,甚至虚假。
禹的目光扫过那几个垂首侍立的侍者,他们脸上涂着精致的白垩,表情木讷,如同木偶一般。他们身着华服,却掩盖不住眼中的畏惧与麻木。禹心中不禁泛起一丝悲凉,这便是朝堂之下的众生相。最后,他的目光落到丹朱那张毫无焦急之色的脸上。丹朱的面容白皙而圆润,眼神中透着一种对世事的淡漠与疏离,仿佛这世间的一切苦难都与他无关。
禹的心缓缓沉了下去,一路揣在胸口的滚烫期冀,被眼前景象浇得冰冷。他想起了治水途中那些流离失所的百姓,他们在洪水中挣扎求生,眼神中充满了绝望与无助。而眼前这位高高在上的殿下,却如此漠视。但他仍执拗地挺首了脊背,心中的信念如同一团燃烧的火焰,永不熄灭。
他解开蓑衣带子,将湿淋淋的蓑衣卸下交给随从。蓑衣的粗硬边角扫过地面华丽的刺绣座垫,发出沙沙的摩擦声。这声音在寂静的大殿中格外刺耳,丹朱的眉头不易察觉地皱了一下,眼神中闪过一丝嫌恶。
“治水的进度堪忧,殿下。”禹的声音低沉浑厚,在大殿中回响,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龙门以下隘口难通,下游新淤又生……洪水泛滥,百姓苦不堪言,无数人家妻离子散,流离失所。”他上前一步,并未客套虚礼,伸手指向那巨大的树皮地图卷轴。地图上,用各种符号和线条标记着山川地势和水流走向,那是禹和工匠们无数心血的结晶。
“仆与工匠们耗费数月,勘测山川地势,又据百川流向,绘定新图。水道要如何疏导引淤、工役如何征发调遣……”禹的眼神灼灼,语气带着一线孤注一掷的恳切,“请殿下览图决断!此事关乎兆民生死!”
内侍们脚步轻悄,如羽毛飘落,在禹沉厚而急促的声音催促下,小心翼翼地将沉重的图卷在冰冷的金砖地面上徐徐展开。这图卷极为巨大,宛如一条沉睡许久的巨兽苏醒,蜿蜒占据了殿前相当大的一块地面。
金砖地面本就光滑如镜,倒映着殿内的华丽装饰与众人的身影。此时,图卷粗糙的树皮纹路与这精致的地面形成鲜明对比。那树皮虽粗糙,可上面却用墨色和赭石精细地描绘出一幅壮丽的山河景象。山脉起伏的走向,恰似大地的脊梁,气势磅礴;河流脉络纵横交错,如百川奔涌,充满生机。沿岸村庄的位置都用小小的点做了标记,虽小却清晰,宛如繁星点缀在大地之上。
治水所涉区域、预筑堤坝处标注着醒目的朱红,那朱红如鲜血般刺目,仿佛在诉说着治水之路的艰辛与责任。需要开挖疏导的淤塞之处则用醒目的墨线勾勒出来,墨线曲折蜿蜒,犹如命运的丝线,牵系着无数百姓的生死与福祉。图卷散发着一股草木和汗水的混合气息,那是禹和他的治水团队在野外奔波、辛勤劳作留下的独特印记,与大殿里弥漫的龙涎香格格不入。龙涎香的香气本是尊贵奢华的象征,此刻却在这质朴的图卷气息面前显得有些矫揉造作。
丹朱站在一旁,目光懒洋洋地落在那铺陈开的地图上。他身着华丽的服饰,头戴璀璨的冠冕,浑身散发着养尊处优的气息。在他眼中,这图卷就像一件怪诞的异物,搅乱了殿宇原本的精美平衡。殿内的一切本该是和谐而优雅的,墙壁上的精美壁画、雕琢精细的梁柱,都彰显着皇家的威严与奢华。而这张充满泥土气息的图卷,打破了这份完美。
他看着那些曲折迂回的线条、模糊的标记点,眼神掠过一片茫然与不耐烦。在他的认知里,这些复杂的线条和标记不过是些毫无意义的涂鸦。他自幼生长在宫廷之中,享受着荣华富贵,从未体会过民间的疾苦,更不懂得治水对于天下百姓的重要性。“呵!”他突然嗤笑一声,声音在空旷的大殿里回荡,带着一丝轻蔑。他指尖轻佻地指向地图某处一个标示着“工营”的墨点,语气满是嘲讽:“这画的是什么?几条歪歪扭扭的虫子在爬?”那墨点在他眼中,只是一个可笑的存在,全然没有意识到这小小的墨点背后,是无数治水工匠的辛勤付出和安身之所。
随即,他又指向一片密集的朱红标记群,话语里带着轻薄的嘲弄:“这般密密匝匝的红点?看着活像沾了人血的泥点子!”那片朱红标记,本是治水关键区域的重要标识,关系到治水工程的成败,可在丹朱眼中,却只是能用来取笑的东西。他的笑声在大殿里显得格外刺耳,与周围庄重的氛围格格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