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清越一边写一边头也不抬的对他说:“我先不吃了,你若是想吃就自己拿碗筷盛吧,给我留一些就行。”
别以为赵清越看不见,他口水都快滴在地上了。大家都是同窗,平时也多有照顾,分享一些吃食也不算什么。
得了令,梁辞这才欢欢喜喜地舀了一碗,暖暖的汤汁伴随浓浓得鱼鲜味一并送入口中,只一口便鲜掉舌头。不知道得还以为是用什么珍贵鱼类才做出来的。
他晚饭还剩了半个馒头,这会也被他拿出来,掰碎了泡在汤里,再往嘴里扒拉,呼噜呼噜的吃完,心中只剩下了两个字——舒坦。
他只恨自己以前怎么没发现黄鳝这么好吃,白白错过了这么多年的美味。
等他吃完一碗,准备再来一碗的时候,那边的赵清越已经重新写好了一篇文章。
他猝然起身,在梁辞钦佩的目光中,步伐坚定地走向了夫子所在的屋子。
年过半百的夫子,手抚花白的胡须,看了眼手中的文章,再看了眼面前他最为得意的学生,面露欣慰之色。
“不错、不错!”他很少这么夸自己的学生,因为他总是怕他们会骄傲。但是眼下,他却打破了自己以往的习惯。
因为眼前的这篇文章真得很优秀。
他布置得这篇文章很难,难在为臣之道离他们还太远。他们之中很多人都还不能理解,什么是君,什么是臣,又该如何做好一个臣。
但是这个问题离他们说近不近,说远也不远,他们读书科考,为得不就是能当官为民吗?有多少人,做了臣子,却一辈子碌碌无为,又有多少人,最后丢了自己的本心成了奸臣。
他这次考题之所以这么难也是为了让他们明白,究竟该如何为臣,如何为民。只可惜他们还是太年轻,没有一个让他满意的答卷,直到出现眼前这篇文章。
“说说你文中刚和柔都是什么意思。”看完了文章,夫子还是决定再考考他。
赵清越正色道:“老子的《上善若水》中就曾讲过,‘过刚者易折,善柔者不败。’”就像那黄鳝一样,能屈能伸。处事圆滑,又能在危险来临时保全自己,这才才能更好的为百姓谋福。
赵清越的文章中所写的过刚则折,以柔克刚,圆滑处事的想法倒是让夫子颇为赞赏。能有这般想法,倒不是寻常年轻人能想到的。古往今来,才学熠熠,却败在刚直性子上的人数不胜数,满腔抱负却无施展之地。
就连他年轻时,也没有参透这一层,如果他当初能够成为善柔者,如今也不会落个书院教书的地步。
想到这里,夫子向赵清越投去赞许的目光。
“我能知道你是怎么想到这个为臣之道的吗?”
赵清越不好意思地清咳两声:“我妹妹给我送了一道黄鳝炖豆腐。我从泥鳅和黄鳝中联想到的。”
夫子:此子天赋异禀啊!以后必定会有一番大作为!
第50章
早晨的空气总是格外的清爽,日出的霞光透过薄雾照射在这片小村庄上。
赵明笙伸着懒腰走出了屋子,踏进院子的那一瞬间,她感觉自己的脚下似乎多了点什么东西。
应该说不止是她的脚下、还有院子里,她的目光所及之处,遍地“黄金”。
此黄金非彼黄金。
她扶着门框,颤悠悠的抬起自己的右脚,绣花鞋底子下一股子鸡粪的味道从鼻尖窜至天灵盖。
果不其然,她踩到了
赵明笙回到屋里,换了一双新绣鞋,又将脏了的绣鞋一点点刷洗干净。
换洗下来的水也没浪费,又被她提着去冲洗院子,冲刷了好几遍才好不容易将石板上的污秽冲洗干净,盛夏的风一吹,院子里的味道顿时好闻了许多。
小鸡崽虽然可爱,但是满院的“黄金”打扫起来真的很费劲啊!
而那些“黄金”的制造者们,还不自知的开心咕咕着,看见赵明笙打扫完了,它们也不怕生,叽叽喳喳的围了上来小嘴一张,讨要吃食。
赵明笙无奈地叹了口气,从一旁的瓦罐里抓了一把小米,撒在地上。
说起来也不能怪它们,是她没有提供一个好的住所给它们。
吃早饭的时候,赵明笙随口提了一句,要给小鸡崽搭个窝,赵父听了连忙咽下自己口中的馒头,自告奋勇。
“我来、我来!”
赵明笙略带狐疑瞧了他一眼,书房的凳子前一阵子被崔二狗不小心坐坏了。坏了好久,也没见赵父把它修好,最后还得请王大婶的丈夫出马。
闺女的目光让赵父十分受伤,他拍着胸脯保证道:
“闺女你就放心的交给我吧!鸡窝这么简单的东西,天黑之前我肯定能搭好!”
既然赵父都这样说了,赵明笙只好把搭建鸡窝的这件事全权交给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