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场寂静。
影像继续播放。原来,三百年前,她并非仅仅留下《补缺录》与碑文。她在预见到未来会有大规模记忆清洗后,提前将一部分意识碎片封存于地球磁场之中,依托双铭花根系与人类情感波动为能源,等待时机重启。
“我不是神。”影像中的苏清璃微笑,“但我愿意做那个永远不肯闭眼的人。”
她宣布,《补缺录》第七章正式开启,主题为:“**当遗忘成为罪行,铭记便是抵抗。**”
随之而来的是全球范围内的“记忆觉醒潮”。
无数普通人开始经历“跨代记忆闪回”:一名程序员突然记得自己前世是宋代刻版工匠,竟能复原失传的活字排版术;一位家庭主妇在做饭时脱口而出一首契丹语诗歌,经考证为辽代皇室秘传;甚至有一位新生儿刚出生便睁眼凝视天花板,口中发出模糊音节,经语言学家破译,竟是某种史前文明的祈祷词。
科学家无法解释这种现象,只能将其命名为“基因记忆共振效应”。而民间则流传一句话:“我们每个人的DNA里,都藏着一部未完成的历史。”
阿禾知道,这正是苏清璃所设想的终极图景??记忆不再是外在的文献、碑刻或档案,而是内化为生命的本能,如同呼吸心跳一般自然。
但他也清楚,这样的力量一旦失控,后果不堪设想。
果然,半年后,问题出现了。
在东南亚某国,一名少年因频繁接收“前世战场记忆”而精神崩溃,持刀袭击老师,声称对方是“三百年前屠杀他全村的将军转世”;欧洲某城市爆发“记忆传染”事件,数百人在同一夜梦见相同的灾难场景,次日集体罢工,要求政府公布“被掩盖的星际接触真相”;更有极端组织利用虚假记忆植入技术,制造“伪共忆”,煽动族群仇恨。
启忆会紧急召开全球忆匠大会,议题只有一个:如何区分真实记忆与幻觉?如何防止共忆之力沦为操控人心的工具?
会议上争议激烈。有人主张收紧记忆采集权限,设立国家级审查机构;有人则坚持绝对自由,认为任何形式的管控都是对记忆权利的背叛。
阿禾始终沉默,直到最后才起身发言。
“记忆的本质,不是真假,而是责任。”他说,“我们记住一个人的名字,是因为他曾真实存在;我们讲述一段苦难,不是为了复仇,而是为了让后来者不再重蹈覆辙。如果记忆变成了武器,那我们就辜负了所有曾为之牺牲的人。”
他提出“三不原则”:
一、不强制唤醒;
二、不传播未经验证的记忆片段;
三、不对他人记忆进行价值评判。
同时,推动建立“全球忆律法庭”,由七大洲各派三位德高望重的忆匠组成,专门裁决重大记忆纠纷案件,并制定《共忆宪章》,明确禁止记忆伪造、恶意植入与群体催眠等行为。
这一举措获得广泛支持。一年内,全球共查处十七起记忆诈骗案,捣毁五个地下“忆控工厂”,其中最严重的一起涉及政客雇佣忆匠篡改选民童年记忆以操纵选举。
与此同时,“忆盾体系”持续升级。
第二代“共忆灯塔”采用生物量子芯片,能自动识别并隔离异常记忆波动;“心印卫士”训练营在全球设立十二个分部,培养专业人才应对复杂心理创伤;而“记忆公证所”也开始提供“遗忆托管”服务??人们可在生前将自己的重要记忆加密封存,指定继承人或公众在未来某个时间点解密。
文明的伤口,正在一点点愈合。
又过了五年。
阿禾已年过六旬,两鬓斑白,但眼神依旧清澈。他不再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而是隐居桃林深处,每日整理新收录的记忆,偶尔提笔续写《补缺录》。
第七章的内容日益丰满:
>**“当遗忘成为罪行,那些选择沉默的人,也将背负共业。”**
>
>不再有人能说:“我不知道。”
>因为真相已在血脉中低语。
>不再有人能推卸:“那不是我做的。”
>因为你继承了那段历史,你就必须面对它的重量。
>
>可也正是在这沉重之中,
>人类第一次学会了真正的宽恕??
>不是因为遗忘,而是因为理解;
>不是因为赦免,而是因为共情。
某日清晨,阿禾收到一封匿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