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让草低头,让鹰展翅,让经幡飘动。
>有些人也这样,
>默默走过我们的生命,
>不曾索取,只留下痕迹。
>我愿做那样的风,
>吹过冻土,唤醒种子,
>哪怕无人听见,
>我也在呼啸中证明:
>我存在,我爱,我前行。
肖千喜听完,久久无言。她把录音笔贴在胸口,仿佛能听见高原的风。
当晚,她再次登录心灵驿站后台。那条置顶消息《致那个每年除夕都在看故事的女孩》下方,多了数百条留言:
>“我也是那个女孩,今年终于打了电话。”
>“我假装快乐十年,昨天第一次对妈妈说‘我不开心’。”
>“谢谢你们没有关掉那盏灯。”
她一条条看完,眼眶湿润。然后新建一封邮件,发往教育部合作组:
【建议将“情绪表达教育”纳入中小学必修课程,从小学三年级起,每周一节“心灵对话课”。内容不限于心理学知识,更应包括共情训练、非暴力沟通、艺术表达等。目标不是培养完美人格,而是教会孩子:脆弱,也可以是一种力量。】
按下发送键时,手机响了。是苏晓雯的班主任。
“肖老师,晓雯今天交了一篇周记,题目是《我想成为那样的大人》。结尾写着:‘我希望有一天,也能蹲下来,抱一个不敢哭的孩子,告诉她??没关系,我懂。’”
肖千喜闭上眼,深深吸了一口气。
窗外,夜色深沉。但城市的某一处,或许正有一个孩子趴在桌上,咬着笔杆,犹豫着要不要把心里的话写进信纸。也许他会画一只蚂蚁,也许他会录一段颤抖的声音,也许他只会写一句:“我今天很难受。”
而她知道,只要蓝箱还在,只要还有人愿意听,
那些未曾说出的话,终将汇成星河,
照亮所有不敢睁眼的夜晚。
她站起身,走到院子里。春寒料峭,但蓝箱表面已被晨露打湿,折射出微弱却坚定的光。她拉开箱口,取出新的一封信。信封上没有字,只贴着一片干枯的梅花花瓣。
里面是一张素描:两个女人站在梅树下,一个年老,一个年轻,手牵着手,背影融进阳光里。
背面写着一行小字:
>“谢谢你,来找我。”
肖千喜将信紧紧贴在胸前,仰头望着渐亮的天空。
天快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