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中文网

北仑中文网>征途启航有感 > 第35章(第2页)

第35章(第2页)

英缅当局,自然也有很多关于缅甸近期局势不稳定的报告,呈送到伦敦英国政府,不过这个时候的英国政府,哪里顾得上呢?

到1931年底,英国的失业率就要接近20%,到1932年,失业率更会突破25%。贸易逆差从1930年的3。9亿英镑增加到1931年的4。1亿英镑,与此同时投资利润回流却从4。1亿英镑减至3亿英镑,1931年英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国际收支逆差,英镑地位的稳定性也因此受到猛烈震荡。企业破产、银行破产的程度,相去美国也不远。例如美国有92座炼铁炉废弃,英国就有84座炼铁炉废弃。

大英帝国的全球霸主地位,摇摇欲坠,实际上,从这一年开始,就没有大英帝国了。今年的《巴尔福宣言》,正式宣布英联邦成立,替代了原来的大英帝国,英国已经无力对其所有的自治领,负全部责任了。

1931年初,黄金开始从英国滚滚外流,英国银行的黄金储备急剧下降,政治家们感到大事不妙,议会新成立了经济委员会。8月12日第一次开会的时候,大家都在讨论能否通过财政紧缩,保卫英镑。结果8月24日,英格兰银行一天就卖掉了价值1200万英镑的外汇,创下单日最高历史纪录。9月18日和19日,英格兰银行的黄金储备再次大量流失。再下去,英国就要没有黄金了。

从6月开始,李思华就开始布局纽约和伦敦的金融市场。在美国3年的收获之一,是她吸收一些华裔和美国本土的金融专业人士,建立了一只金融专业团队,并与全球西方列强的主要银行,都建立起了良好的业务关系。这使得她具备了那个时代最强的金融操作能力。

她的团队,在全球多个银行,以总额2亿美元的保证金,借入了约2亿英镑,时间为3~5个月不等。单单这一手,如果不是安华有德州财团的整体加持,就不可能做到。当时英镑与美元的汇率大约是4。3,也即是说用2亿美元借入2亿英镑,是4。3倍的杠杆。团队将这2亿英镑,在多个银行兑换成了约8。5亿美元,然后潜伏等待。

1931年9月20日,撑不住的英国,终于正式宣布,废除英镑金本位,并将英镑贬值30%,目的是以改善其商品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从而改善对外贸易,作为克服经济危机的主要措施之一。这可以说是英镑的“布雷顿森林时刻”,就像是美国在1971年石油危机时,撑不住黄金直接兑换美元的35美元一样,不过美元后来绑定了中东石油作为支撑,终于还是坚持住了全球储备货币的霸主地位。而此时的英镑,却再也没有这样的好运。

英镑贬值后,李思华的金融团队,才逐渐买回英镑,归还给各大银行,总体盈利超过2。5亿美元。这一战,李思华和安华的名字,在全球列强的银行圈里,名震一时,赢得了极大尊重,大家都觉得,安华对于金融形势的判断力,简直是神一样的精准。直到后世索罗斯“打败英镑”的金融操作的时候,还有人称,索罗斯可不是打败英镑的第一人,李思华才是。

完成这次“英镑之战”,李思华的心情极为愉悦。她庆幸于自己从回忆中想到的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并且通过在美国3年的积淀,具备了利用这一机会的能力,2。5亿美元的盈利,只需分给几个家族少许,以及一些银行手续费,她的纯盈利,还是超过2。2亿美元。

这让她将全部1931年的花费,全部都补了回来。疯狂的大采购、大招聘、工业建设,以及对海南根据地和缅甸移民的各项支持,还有军费开支,总共花费了1。9亿美元,结果今年结算,她居然还有三千万美元的盈利!除去已有计划的现金储备,可动用的其它现金储备,重新超过了4亿美元,现在有4。3亿美元。

这不免让她有点得意洋洋。尤其这一次坑的是英帝国主义,更是让她神清气爽。当时中国的大敌,除了日本帝国主义,就是英帝国主义。李思华在这个时空,起于英帝国主义影响下的广东,从一开始最危险的大敌,就是英国。何况接下来的缅甸行动,更是要和英国直接杠上了。现在利用机会,先狠狠坑了英国一把,当然得意嘛。

她轻松地哼起《我得意的笑》:

“我得意的笑,又得意的笑,笑看红尘人不老

我得意的笑,又得意的笑,求得一生乐逍遥

我得意的笑,又得意的笑,把酒当歌趁今朝

我得意的笑,又得意的笑,求得一生乐逍遥……”

得意了一阵,她冷静下来,提醒自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万里征途,只不过走了一小段。无尽的道路,还在远方。

这笔收入,让李思华考虑原来的一些备用计划,似乎也可以启动。例如,本来她还有一个到德国褥羊毛的计划,但是由于觉得资金在美国操作都不够,就一直搁下了。其实德国是受经济危机打击最厉害的,并不次于美国,其整体经济都下跌了一半,要不然希特勒也不会在后年,即1933年上台了,实在是这个民族,在这一次经济大危机中,已经找不到出路了,希特勒“军事凯恩斯主义”是绝望之下的选择。

既然想清楚了,那就行动。这几年,很多德国人来到美国这个他们心中的希望之地。连她的金融和技术顾问团队中,都有德国人。所以很快不到1个月后,一个德国背景技术和收购团队,就已经组织完毕,他们将被派到德国,以1亿美元为限制,大量收购德国有优势的工业设备和技术,以及招聘德国工程师、高级技工,甚至我们自己的同志,还需设法招聘少数有能力的德国失业军官,来对我们的部队进行培训。

德国在二战前相对美国的优势产业,主要是军工,例如钢铁业尤其是合金和特种钢的技术更高,克虏伯大炮当时是全球最先进的,化工业也是如此。坦克和飞机的研发,也是最先进的。

所以李思华的意图,是到德国看看,能够在军工尤其是火炮、坦克、特种钢、飞机制造方面,当然还有德国最强的蔡司光学。其次是化工项目,毕竟德国1913年研发出了合成氨,直接打破英法对硝石的封锁,这可是当时了不起的黑科技。德国在化工的实力,这个时候很有可能还在美国之上。整体上是吸收一些德国的军工优势,用来补强根据地基于美国科技和工业建立起来的军工基础。

更重要的,是一票后世著名的大科学家,这个阶段都在德国,不过他们在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大多数都开始逐一倒霉,离开现在还有2年多。李思华倒没有想过要招聘他们到根据地,这些白人科学家瞧不上远东的。她的主要意图,是以安华的财力支持,向他们的实验室,多塞一些华人学生。

到1931年底,在国内已经招聘了2万作为未来高级人才储备的学生,一半留学美国,一半留学欧洲,而旅欧留学生中,其中在德国的几乎是7成,超过了7千人。李思华还考虑,在纳粹上台后,协助他们逃跑到美国,在美国参股和控制几个研究室,吸收一些大科学家,做一些未来科技课题的提前研究。例如雷达、半导体、通讯课题等,至于爱因斯坦那样纯粹的理论基础研究,她现在还没有办法感兴趣,中国的国情基础,还不能支持。

这个时候的全球经济“两强”,是美国和英国,自从英国建立英联邦后,就开始通过关税和货币管制,实现“英镑集团”,努力实现英联邦内都使用英镑,以维持英镑的币值。而美国则以牙还牙,同样努力构造“美元集团”,努力让美元的影响力超越英镑,双方当时在金融上,拳来脚去,斗得不亦乐乎。

这两大集团像是两个磨盘,夹在中间的德国、法国之类,就更加凄惨。无论是马克还是法郎,相比美元和英镑,都是弱势货币。对于李思华而言,以美元去购买德国项目,自然是划算的。

不过她也不打算在德国太多购买,具体的项目,她现在设想是一条克虏伯重炮的生产线;克虏伯公司特种钢厂、蔡司光学镜头生产线(未来要配套一个国内的研究院);通过资金参与德国的I型坦克的B型研究,获得生产线;奥格斯堡机械等公司的内燃机,包括柴油机和汽油机生产线。主要就是这5个目标。其余的根据发展情况再说。

虽然二战时德国的飞机性能总体领先,但这个时候梅塞施米特公司刚刚破产,后世是希特勒上台后举国之力支持,才有其在二战时的辉煌。李思华并无意抢先复兴这家德国二战时主要的战机公司。她只是安排投资梅塞施米特一个飞机研究所,只做研发,获取未来Bf-109战斗机的相关技术资料,并培训一些我国的未来飞机设计师。

另外一个潜伏的目标,则是容克斯公司,他们研制的JU87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在二战中非常优秀,大名鼎鼎。不过这款飞机要1935年才研发出来,要到1937年才能量产。所以李思华对容克斯公司的期待,也只是投资研发,获得对我国技术力量的教育培训,以及在1934年前的技术资料而已。到1935年以后,德国也许很难会容许“外国资本”介入德国重要武器的研发和生产。

随着这些事务的推进,全球惨淡而动荡的1931年结束了。

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已经进行了大半,他们也开始在美国,委托卡恩公司大肆采购,实现自己的工业化,明年即1932年,其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这是苏联的初步工业化完成的标志。

德国的希特勒,在纳粹党重建后,到1931年已经发展了几十万人的党卫队。在英法压迫下,在经济危机难以破解下,德国的上层建筑,也开始倾向于他。希特勒正等候着适当的时机,发动“最后一跃”,夺取德国的大权。

美国的罗斯福,已经决定要参与1933的大选,现任总统胡佛的名气,已经完全臭大街,连胡佛这个名字,都成为美国人骂人脏话的代名词。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