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丈与苏轼毕竟理亏,一时没有吭声。
这人却得寸进尺了,幽幽然道:“随随便便就能有人闯进来,难道大宋就是这样对我西夏,丝毫不将吾等使节的安危放在心上?”
扶苏:“?”
你是说,我们一个七岁,一个三岁,能对你们造成什么安全威胁吗?
而且,听刚才的沙弥说,明明是你们让方丈把院子里的人调走,现在又怪我们闯进来了?
扶苏:我决定收回刚才的不在意。
他有点被这人无耻到了。
方丈张口正要劝解,苏轼却直言不讳:“不速之客,与其说是我,倒不如是几年前的贵国吧。”
三年之前,正是西夏主动进攻大宋边疆。
这话讲得颇有些火药味。
围观之人齐齐吸了口凉气。听者却毫不在意地笑了笑:“当真是口齿伶俐的孩子。我曾听闻大宋从不缺神童才子,今日有幸碰到了一个。”
苏轼:“您应当也是宋人吧?”
翻译过来就是:装什么外宾呢。
那人又悠然点了点头,毫不犹豫地承认了:“鄙人名叫杨守素,乃是宋河间县人。”
“今为西夏使节团?”
杨守素却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一般:“不才忝居为大夏中书令,代兀卒与宋国主晤见。”
扶苏这下忍不住了。
“兀卒?哪来的兀卒?官家和辽主可还没同意呢。”
“兀卒”就是“青天子”的意思,象征着李元昊和宋仁宗平起平坐的地位。可历史上的西夏根本没谈判成功,最终在名义上称了臣属。
这杨守素用这个称呼,在糊弄小孩儿呢?
噫,可恶,他现在还真是小孩。
更让扶苏心里头咯噔的是,苏轼点明了杨守素宋人身份,杨守素左右的西夏使臣明明听到了,连一点异样神色都没有,半点不担心他的立场问题。
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杨守素一定做过更多不利于大宋的事,才让西夏如此信任他。
他对这人从无感到讨厌,现在的厌恶上升到了巅峰。
“和谈之事自有公论,吾主是不是兀卒,小郎到时候就知道了。”
杨守素甚至游说起他们来:“吾住他为人礼贤下士,凡有才者并不拘于年龄、国别之见。见了你们这样又年轻又有胆气的大宋才子,必然会万分欣喜,以厚禄许之。”
“如何,要不要与我回西夏?”
苏轼一下子冷了脸:“这就不用了。”但他年龄毕竟还小,身上又没有功名,想出来的反驳的话都不够有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