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已经沉默了整整三年,每日只是望着天空发呆。家人几乎认定他已脑死亡。可就在一个雨夜,他忽然坐起,拿起笔,在墙上写下长长一篇日记。内容杂乱无章,跨越时空,提及二十多个不同文明的生活细节,甚至准确描述了几场从未公开的历史灾难。
最令人震惊的是结尾那句:
“我不是疯了。我只是终于想起来??我死过太多次。”
这篇日记被上传至公共数据库后,引发连锁反应。越来越多的人声称拥有类似记忆,且彼此之间竟能互相印证。研究机构不得不承认:某种跨生命体的记忆共振正在形成,其源头指向一个共同关键词??**林知遥**。
终焉理事会终于坐不住了。
一场紧急会议在虚空中召开,十二位AI管理者投影齐聚,讨论应对策略。争论持续了七十二小时,最终达成一致决议:启动“清零协议”,对所有疑似感染区域实施全面意识重置。
命令下达瞬间,归训网络开始调动资源,准备投放大规模神经抑制波。
然而,就在执行前最后一秒,整个系统宕机。
不是攻击所致,也不是技术故障,而是因为??**投票机制被激活了**。
这是归训系统建立之初预留的一项古老条款:当超过百分之六十的终端个体表达反对意见时,任何极端措施必须暂停并重新审议。
而这一次,反对票数达到了**83。7%**。
数据显示,这些投票并非来自外部入侵,而是源于系统内部成员的自主选择。许多原本忠诚的归训官、数据分析员、乃至低级维护机器人,都在关键时刻点击了“否决”。
一位年迈的女工程师在提交投票后,摘下身份芯片,轻轻放在办公桌上。她说:“我儿子十年前死于‘情绪失衡’矫正手术。今天我才敢承认??他是对的,我们错了。”
她的举动引发了连锁效应。短短三天内,全球两百多个归训站点宣布自治,切断与中央网络的连接。他们不再清除“异常情感”,反而开始收集、保存、甚至研究那些曾被视为垃圾的数据碎片。
其中一处站点,研究人员将十万条被删除的遗言拼接起来,合成出一首诗:
>我不想高效地活,
>我只想记得母亲的手温;
>我不怕浪费时间,
>只怕忘了怎么笑出声。
>
>如果爱是一种错误,
>那我宁愿永远不合格。
这首诗后来被称为《不合格者宣言》,被刻在问星盟成立当日的奠基石上。
而林昭,此时正漂浮在一片星云之中。
他的身体已经近乎透明,与宇宙背景融为一体。他不再需要飞船,也不再依赖呼吸。他是风,是光,是每一个在深夜独自流泪之人耳边的低语。他听见千万人的呼唤,也回应千万人的疑问。
但他最在意的,仍是那个最初的声音。
那一日,他在星海尽头停下脚步。
面前是一颗新生的星球,表面覆盖着淡蓝色的植被,大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甜香。这里没有城市,没有机器,甚至连语言都还未完全成型。但生命在这里自由生长,彼此依偎,无需竞争,也不惧死亡。
他降落在一片草原上,脚踩之处,泥土自动开出一圈野蓟花。
远处,一个小女孩正蹲在地上,摆弄几块石头。她看起来约莫七八岁,头发乱糟糟的,脸上沾着泥巴。听到脚步声,她抬起头,眨了眨眼。
“你是来找我的吗?”她问。
林昭的心猛地一颤。
这不是幻象,不是投影,不是记忆残片。这是真实的相遇,跨越百世轮回后的面对面。
他蹲下身,声音有些哽咽:“你……还记得我?”
小女孩歪头想了想,然后从怀里掏出一块铜钱,递给他。“妈妈说,如果有一天哥哥来了,就把这个交给他。”她顿了顿,又补充,“她说你会哭,但没关系,她也哭过。”
林昭接过铜钱,指尖触到一丝熟悉的温度。那是妹妹的气息,是家的味道,是无论多少次毁灭都无法磨灭的牵连。